12月14日,为弘扬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遇见非遗经典,传承中华文化”社会实践队寒假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曲阜市孔子博物馆,旨在了解孔子思想,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
孔子博物馆是集学术研究、文化交流、文献收藏、人才培养、博物展览五大功能于一体,以建设世界儒学研究交流中心为发展目标的特色博物馆。来到曲阜的孔子博物馆,在这里,我不仅看到了只能在网络上看到的众多有关孔子的藏书,还看到了众多闻名于世的藏品包括“商周十供”、战国黄玉马。
在这个博物馆中,我充分的体会到了文化流传的基础在于传承,器物的保护展出绚烂夺目,孔子博物馆更是袭效其传承古制之心,众多古代用于祭祀的的礼器,恢宏的孔子碑刻,在孔子博物馆三楼诗礼传家展厅,更是有大量古代书籍来展示。孔子博物馆也合理利用现有文化遗产,深入挖掘历史古迹、文化圣地的历史文化价值,凝练具有曲阜特色、文化特点的标志性文化符号,让文化传承在一言一语、一步一观中层层深入、代代传承。这让我不禁想到了古代宋代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初次祭祀时,见太庙陈有“笾豆簠簋”之物。太祖笑道:“吾祖宗宁识此?”命人将这些“笾豆簠簋”撤走,“进常膳如平生”,但很快太祖又意识到不妥:“古礼亦不可废也。”又命人复设下“笾豆簠簋”,遵照古礼完成了宗庙之祭。正是太祖皇帝这种愿意传承传统礼制的良好的君德,才使得宋初几年,推行新典,对法制进行创新之际,社会局势更为稳定。古今案例皆告知你我,传承乃是非物质文化遗传流传的关键,在浮躁的时代潮流中,我们更应当坚守本心,做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流传打下坚实基础。
君可见当今孔子博物馆将历史与现代科技结合,打造互动性数字化展馆,让文物“活”起来,模仿微信界面设计的“夫子答问”通过一个大型的触控屏幕,便能实现与夫子“穿越时空”对话,实现了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通过将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以群众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新的模式让文化更好的融入百姓的生活,更能为百姓所理解。再观千年前之战国时,赵武灵王大胆创新,在中原服饰的基础上,学习游牧民族之窄袖短袄,推行“胡服骑射”,使战斗力不断提高,成为“七雄”之一,甚至在面对强秦时,亦能“连却之”。创新和发展离不开对传统的传承,欲创新必先传承,而传承也能让创新之过程更为稳定。这正如同欲要远航,必先要建造出平稳而坚固的船身一般。只有建造出了稳固的船身,这艘大船方能稳定地向远方不断航行。否则便是一竹筏上空有一大帆,易翻,更易散裂。历史和当下都在告诉我们创新是诸民族文化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传统文化能顺应时代潮流,兴旺发达的不竭之源泉。
在参观完整个孔子博物馆之后,我充分体会到了历史和现代相结合魅力,数字展陈以文物为载体,以高科技为手段,运用互动式、体验式、沉浸式的形式,让文物“活起来”不仅推动孔子思想及儒家文化的研究阐发,更让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走出博物馆,走向人民群众。在博物馆中,我还看到了大量的文创产品,服饰、文具、首饰、美妆、食品、家居、日用品让优秀传统文化创意元素在生活中得以呈现。因而传承和创新同样重要,吾辈应当平视二者,既不可厚古薄今,亦不可重今轻古。正如“敦煌女儿””、敦煌研究院荣誉院长樊锦诗在竭力保护敦煌古文物、文化的同时,努力创新,构建起了“数字敦煌”系统,一方面更好地保护了众多文物,另一方面又便捷了游客。流水不腐,寻根逐源。好的文化传承就要如一幅太极图中的阴和阳互相制衡;又要如一艘大船,船身和船帆互相依靠。唯有创新和传承互依又互制,非遗传承的这条大船,这幅太极图方能高速、高质地运作起来。
传承之舟航兮,泛于社会之洪流;创新之帆扬哉,鼓乎发展之劲风。在参观完孔子博物馆后我更认为吾辈当同秉传承与创新之精神,齐心协力同育传承之花,让“非遗”与时俱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天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为人类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在当下,永久流传,鹏程万里,扶摇青云!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5938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