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新年习俗,进一步学习社区文化,2024年1月21日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青春进社区,春暖生不息”社会实践队队员王卓妍居家进行了承载着节日文化底蕴活动的学习,提高文化自信。
“来年早归喜几多,吃饺话团圆。”
冬至。它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素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而因地域不同,又形成各式各样的习俗。中国北方地区在这天要吃饺子,因为饺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实践队员在这一天,也参与到包饺子这一环节中。包饺子最能体现一家人的温馨与亲昵的氛围,剁肉的、和面的、择菜的、擀皮儿的、包饺子的、烧火的、各有分工,人人能帮上忙,个个能露一手。包出的饺子大小不一,但却都有“玲珑褶“。全家人围成一圈说说笑笑,其乐融融。
图为实践队员在包饺子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后渐渐发展为春联。对联与书法两个艺术瑰宝有机结合,成为中国人民新春必不可少的元素。正如诗云:“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实践队员向泰安市岱岳区马庄镇多次举办过“义务送春联“活动的霍老师请教。霍老师向实践队员介绍现如今市面上卖的春联有的不够标准,没有讲究平仄。随即霍老师从如何裁剪使用红纸讲起,如何写成一幅较好的春联。然后实践队员进行练习,把学习到的春联知识讲解给邻居,把写成的春联送出。继往开来,将春联文化传承下去。
“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
实践队员在网上跟随上海市非遗剪纸的传承人史萍老师学习剪纸,通过视频了解到中国剪纸起源于公元六世纪,有着十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2009年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瑰宝。在疫情的冲击下,人们几乎过着从工作地或学校到家这样两点一线的生活,很少从线下接触这种非遗文化,那么将非遗文化与新媒体有机结合无疑将传统文化推向大众最便捷、最易接受的方式。视频下方的评论区有着不少“好想学习这个手艺啊”,可见通过网络教程人们开始接触并想深入了解学习这项非遗文化。然而,也有不少人说“太难了,没学会”。非遗传承人史萍老师的桌子上摆放了很多样式的剪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剪纸手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这需要不断地尝试与练习,才能让剪刀在手间游刃有余,剪成流畅的线条,剪出想要的图案。
春节这一文化盛典既是中华民族追忆历史、弘扬民族精神、接受传统文化和道德理念熏陶普及的大课堂,也是传承中华文明和民族品性的大培训。当时代跨入21世纪,在中国由富起来迈向强起来,阔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候,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春节又被赋予新的使命,成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精神与风情的“活化石”。据《环球时报》统计,在当前世界,全球华人华裔加上各国友人,每年大约有20亿左右的人在欢度和参与春节,且数量还每年都在增加。这些习俗正在被世界效仿和接受。
中国春节在漫长历史中所形成的吃饺子、贴春联、挂福字、剪纸等民俗,无一不是在表达着当下的喜悦以及对美好未来的祈盼。春节承载的文化自古至今广为流传,成为我国文化自信不可缺少的一份子,这让实践队员更加懂得:民族要有自信心,必须要有文化自信,要有文化自信,必须传承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代代流传。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5826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