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味人间烟火气,道是平常不平凡
传统饮食制作技艺与泉州悠久的饮食文化历史、多元文化交融的民俗遗风以及泉州先民“爱拼敢赢”的精神息息相关。1月16日,集美大学“拾遗臻艺 匠造芳华”实践队为了了解泉州先民追求本味的初心,寻迹历史与现代交织、东西文化碰撞激发的人文积淀,到访鲤城西街,寻味鲤城本色。
图为鲤城西街“半城烟火半城仙”打卡地
此次实践活动主要以走访的形式进行,结合当地居民以及本地实践队员的推荐,实践队品尝了几种传统风味小吃,探索泉州传统小吃的发展。
图为泉州非遗馆的小吃简介
一、赏味山海,只一个“烧”字了得
第一站,实践队来到了“侯阿婆烧肉粽”品尝泉州特色小吃。泉州肉粽制作技艺,于2013年被列入泉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烧肉粽”的特色在于“烧”,在闽南语中“烧”取“热”之意,即肉粽要趁热吃。肉粽以糯米为主食,中间裹以五花肉、鸡蛋、香菇等馅料,经粽叶包成“四面体”状,蒸煮后配以甜辣酱或花生酱食用。为了使肉粽符合大众口味,老板保留了原有风味,并加入莲子、板栗、虾仁、干贝、鲍鱼等闽南特色干货,让食客剥开两片粽叶便赏味万里山海。为打开“老字号”走出去的大门,他们结合现代信息传播媒体,展示泉州“烧肉粽”的品质以及传承的真心,将肉粽品牌推广到主流电商平台,为传统肉粽寻找新的生机。
图为招牌干贝烧肉粽
二、唤醒味蕾,勾芡一首乡愁的诗
近日,“会繁殖的面线”让闽南面线一炮而红,在泉州就有面线的经典做法——面线糊,是食客们吃过一次就无法割舍的回忆。追寻游客“古早味”打卡的脚步,实践队第二站便来到了西街品尝面线糊。
泉州面线糊以海产品或猪胴骨熬制高汤,加入剪成小段的面线,将番薯粉调水后徐徐舀入锅中,并不停翻拌至面线浮起、锅中汤汁成糊状,撒上胡椒粉、芹菜末,一碗醇香爽口、柔滑养胃的面线糊就出锅了。在外打工的泉州游子时常寻寻觅觅,只图通过一碗饱含家乡记忆的面线糊抚慰浮萍之心,在五味杂陈的俗世中勾芡一首乡愁的诗。
图为面线糊三、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一起品尝上述两种美食后,实践队分组探寻藏在西街的传统小吃。
润饼菜,因其白皮红馅,也称“金包银”,被赋予了“包金包银”的招财寓意,诠释了 “内外兼修”的绿色养生之道。
图为润饼菜
炸醋肉,皮酥肉嫩、实而不柴,淡淡的醋香伴随着肉汁侵占食客的味蕾。
图为炸醋肉
土笋冻,土笋富含胶质,冷却后成果冻状,晶莹透亮,有清肺补虚、活血强身的功效,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美食。
图为土笋冻
姜母鸭,生姜温中散寒、化痰止咳的功效与鸭肉滋阴降火相得益彰,滋而不腻、温而不燥,是泉州人“补冬”的首选药膳。
图为姜母鸭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实践队深入泉州进行社会实践,品尝各色美食,了解鲤城文化。本次实践活动,不仅寻到了鲤城小巷中的“古早味”,更寻到了鲤城先民就地取材,多元交融的“古早”理念。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饮食旅游价值的重要性,感悟到勤奋、开拓、智慧的“闽人”形象,并通过短视频软件、社交媒体等多个平台传递其文化魅力,为非遗文化传播贡献青春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5815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