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沿海城市,从古至今,威海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海洋。而开洋节、谢洋节作为威海的传统节日,也是必不可少的。为积极响应学校社会实践号召,坚定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深入“社会课堂”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寒假不冬眠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渔民开洋、谢洋节”包括渔民祭祀活动和传统民间文艺表演等内容 。“开洋节”是渔船出海时,渔民祈求平安、丰收的民俗活动。“谢洋节”则是渔船出海平安归来,渔民为了感恩大海的民俗活动。开洋、谢洋节作为渔民一种精神寄托,主要有娱神、娱人两大板块。以祭祀为核心,以民间文艺表演为主轴,含有历史、宗教、生产、民俗等诸多文化内容。根据《荣成县志》记载渔民开洋、谢洋节活动,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清雍正年间到民国期间是鼎盛时期,后来逐渐衰弱,文革期间停止,改革开放后恢复,院夼村及周边渔村尤为兴盛。
“渔民开洋、谢洋节”已形成了固定的活动形式,举办这些活动的原始意义是希望神灵保佑渔民出海能一帆风顺,满载而归。因此,它具有祭祀对象的多元性(龙王爷、财神爷、海神娘娘等);活动形式、内容的丰富性(包含祭祀和各种民间文化活动等);活动目的的唯一性(出海平安、渔业丰收)等特点。
渔民开洋、谢洋节展示了渔民独特的龙王信仰文化,关乎渔民的精神寄托,关乎海洋与渔业的保护与发展,是一种原生态的海洋文化,具有研究与观赏价值。2008年,“渔民开洋、谢洋节”被公布为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渔民开洋、谢洋节对研究中国沿海地区祭祀历史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对活跃渔区文化生活,繁荣渔文化创作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民俗的代表,开洋、谢洋节反映了东海渔民对海龙王及海上诸神的信仰和崇拜心理,显示出中国东部沿海民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渔民开洋、谢洋节是传统海洋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民俗学、宗教学、社会心理、地方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渔民开洋、谢洋节展示了渔民独特的龙王信仰文化,关乎渔民的精神寄托,关乎海洋与渔业的保护与发展,是一种原生态的海洋文化,具有研究与观赏价值。
而对于这一传统文化,国家及社会做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2005来以来,政府会同有关部门为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祭海谢洋这一渔家习俗,投入2300余万元资金在古祭坛遗址上建造了中国首个大型祭海坛,并于每年东海区伏季休渔期间举行“休渔谢洋”大典。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渔民开洋、谢洋节项目保护单位山东院夼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日照市东港区北京路街道办事处评估合格。渔民开洋、谢洋节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象山县石浦文化馆、岱山县文化馆(岱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青岛市即墨区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周戈庄村经济合作社。
在传统节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让给更多人了解这个节日并将其传承下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5788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