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隔代”不“隔心”项目实践队中期总结
为了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提升我院青年学子的劳动意识,增强同学们的专业劳动实践能力,由付立华老师指导,由房新茹、柴润泽等八名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组成的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隔代”不“隔心”项目实践队,以“隔代”不“隔心”城市社区隔代养育群体关护项目为依托,在专业价值观的指引下运用所学理论与实务技能,在济南市槐荫区腊山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以下简称“社工站”)的协助下开展了一系列劳动实践活动。此前,该项目曾获济南市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项目称号。
深入社区,明晰隔代养育群体需求
在11月2日,实践队成员访问了腊山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开展了前期的需求调研和活动策划。
实践队与社工站社会工作者的深入交流,了解到社区内的许多隔代养育者(祖辈)为随迁老人,其不仅面临幼儿照顾还面临着社区融入等多方面的问题。调研过程中,实践队成员发现隔代养育者(祖辈)在照顾孙辈时,往往面临着缺乏子女支持、缺乏沟通交流、缺乏自我关爱等问题。同时,由于隔代养育者(祖辈)在照顾孙辈时承担了大量的家务和育儿任务,导致他们的身体和精神压力较大,容易出现心理和生理上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实践队成员与社工站的工作人员一起探讨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如通过小组工作的方式帮助隔代养育群体搭建交往平台,促进社会支持、为隔代养育者(祖辈)提供个案辅导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压力和困惑、通过资源链接动员社区内相关幼儿即老年服务机构开展各类健康讲座和培训活动,提高隔代养育老年人的育儿能力、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等。
以调研为基础,实践队成员明确了隔代养育群体的服务需求和问题,为后续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同时,实践队成员也深刻认识到劳动教育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而且能够为社区内的隔代养育群体提实质性的帮助和支持。
开展活动,针对需求开展个别化服务
在11月10日和16日,团队开展了“童心可鞠,循彩筑梦”、“耆乐童行,爱伴你我”两次主题活动。一方面,实践队关注幼儿的能力发展,通过与腊山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的合作,团队了组织了专注于提升幼儿们的认知和身体协调能力的既教育又娱乐的互动游戏,如“五官躲猫猫”和数字卡片学习,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提升了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社交技巧;另一方面,实践队关注老人的喘息与社会支持网络建立,“通过“颜色大挑战”和“同色连连看”等游戏,老人不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享受了乐趣,还加强了与社区其他成员的联系和交流。
专业介入,劳动中彰显社会工作价值
在“隔代”不“隔心”项目实践队的活动中,团队成员充分结合实践发挥了在课堂上的所学,展现出了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
首先,实践队员始终坚持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尊重与接纳服务对象,以及展现同理心,无论是在与幼儿的互动中,还是在与老年人的交流上,队员们都表现出了对他们独特需求和情感状态的深刻理解。这种尊重和理解的态度,为参与者创造了一个充满包容和支持的环境,极大地促进了他们的积极参与。
其次,队员们在活动策划和执行过程中充分应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结合隔代养育的特点,从儿童发展、老年心理等专业知识出发进行设计与服务,使得活动内容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
最后,实践队展现了精湛的社会工作技能。例如,在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和联系时,队员们运用了有效的沟通技巧,确保了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开展小组工作时,巧妙运用激励和引导技巧,使活动既富有趣味性又具有教育意义;此外,队员们在处理隔代养育者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时,展现了冲突解决和协调能力,为活动营造了和谐的氛围。
劳动育人,在服务社会中锻炼自己
活动展现了山东大学和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在社会服务方面的引领作用,也展现了社会工作在社区服务中的重要价值。专业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对隔代养育群体产生了积极影响,如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获得发展;隔代养育者获得了必要的喘息空间、提升了自我认知与育儿能力;项目落地社区对隔代养育群体的关注和支持明显提高,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隔代养育群体之间的关系获得进一步提升。同时,实践队成员通过这次活动运用了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技巧,增强了对专业的热情,锻炼了实践能力。活动展示了山东大学和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在社会服务方面的引领作用,也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劳动创造价值,价值引领成长。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隔代”不“隔心”项目实践队将始终秉持劳动育人、实践助人的理念,以“助人自助”为宗旨,不断提升专业劳动意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与腊山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一同设计开展常态化、持续性、多样化的隔代养育群体关护服务活动,将劳动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体现当代研究生的价值所在。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5485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