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工学子三下乡:“微尘·扬梦”实践团赴龙胜,振兴乡村长才干
中国青年网桂林9月1日电(通讯员 梁文艺 刘烈军)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为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宣扬党的二十大精神。2023年7月10日至7月16日,桂林理工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微尘·扬梦”实践团一行21人在指导老师庞腾的带领下,前往桂林市龙胜满田开展主题调研活动。实践团通过“线下课程,实地走访”的形式对满田村的经济发展与教育情况进行调研,并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普通话普及、防诈骗宣传、红瑶文化探索”等内容融入到调研中,了解当地的学生的受教育情况,帮助村民了解党的方针与政策,提高村民文化素质与防范意识,到乡村中增长才干,为乡村振兴献力量。
关注瑶寨教育,促进教育振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牢牢把握“教育”这一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实践团在调研活动中着重对当地的教育情况进行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们一致发现乡村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根源依然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社会关注度不够等问题上。
经了解,当地大部分孩子为留守儿童,只能由爷爷奶奶照顾上学。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缺少对孩子价值观念上的引导与帮助,缺乏情感上的关心与呵护,没有一个较为良好的成长环境,造成留守儿童身体、心理上的双重压力。实践团成员在支教与调研的过程中积极与孩子们交流,在交谈中询问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勇敢追梦。实践团还与家中的监护人或老人进行交流、沟通,得知村里的小学,即满田小学只开设一二年级,孩子们只能到镇上的寄宿制学校求学。尽管当地的教育较为落后,村民的受教育程度也均较低,但大部分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都很重视,希望孩子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作为新时代青年们应为社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坚持关注乡村教育,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不断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析瑶寨经济,促乡村振兴
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紧紧牵住村集体经济发展这个“牛鼻子”。实践团到田间地头进行调研,到罗汉果林中与劳作的村民们一起为罗汉果点花授粉,感受独属于小寨的绿色气息。在此过程中得知,当地受天气,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只能种植罗汉果,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也为罗汉果。一年一收,在清明时节播种,到八、九月即可收成。一户人家在罗汉果林中的投资约为2到3万,丰年收入可达到5到9万,受天灾等因素影响,荒年时的收入仅有2到3万。村民每种植1000株罗汉果,就可以得到4000元补助。村民轮流当护林员,在村中进行巡护,保证罗汉果林的安全等,也可获得一定的补助。总的来说,满田村村民的收入渠道单一,生活较为贫困。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罗汉果林帮助村民为罗汉果点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韦皓铭 摄
宣讲二十大,助推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为乡村振兴注入力量,实践团成员对小寨村村民进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用“家常话”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中央政策与群众身边的生产生活变化相结合。在宣讲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由于村民家中大部分没有电视机或者缺乏看电视的习惯,在手机上也较少关注、学习,所以真正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村民很少。因此,在宣讲实践过程中,实践团便通过宣传单结合口头对话的方式向村民普及党的二十大精神,并结合村中的实际情况,有所重点地讲述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乡村振兴、民生福祉等方面的方针与政策。希望能通过通俗易懂的宣讲,帮助村民更加明确的认识当前党的方针政策,在日后以更加积极的精神面貌创造幸福生活。
本次宣讲活动不仅提高村民对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进一步坚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而且激励实践团成员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为村民进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梁文艺 摄
同讲普通话,共促瑶乡兴
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讲好普通话能增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沟通,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团结,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同讲普通话,共促瑶乡兴,为进一步提高普通话使用率、普及率,对内提高沟通效率,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实践团在课堂中结合普通话展开教学,开设了朗诵课与配音课;在调研中张贴普通话推广横幅,关注村民的普通话使用情况。
实践团在开展的朗诵课与配音课上帮助孩子们领略中华经典,在读书中学习普通话。同时积极引导孩子们发现读书的乐趣,激发他们对读书的兴趣。愿孩子们都能够成为有理想、有担当、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实践团还在乡村进行走访调查中,与当地村民面对面交流,询问村民们日常生活中普通话的使用情况以及周围普通话学习环境状况。发现当地村民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使用当地的民族语言“瑶语”进行交流,基本上不使用普通话,但是大部分村民都能够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且青少年和大部分中年人都掌握了流利的普通话,只有少部分老人不会说普通话。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小朋友宣传“讲好普通话”的重要作用。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韦皓铭 摄
落实防诈骗宣传,保护瑶乡财产安全
随着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诈骗方式层出不穷,诈骗手段日趋科技化和专业化。为进一步提高村民防范电信诈骗的安全意识,有效预防电信诈骗案件发生,改善农村留守老人多、防诈骗信息获取较少、识诈反诈意识不强等现状,实践团队提前确定好反诈宣传的内容和方式,制定防诈骗宣传单,入户走访进行调研。确保防诈骗工作走深走实,让防诈宣传精准化、高效化,守住村民的“钱袋子”。
实践团在调研中运用简洁通俗的话术,通过入户走访向村民们介绍了防诈骗的相关知识,结合生活中常发生的诈骗案例,向村民们详细讲解了防范措施。还引导村民在手机上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希望能借助软件减少村民们被诈骗的可能性,提高防范诈骗的意识和能力。鉴于中老年人占易受骗群体较大比例,实践团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普及“诈骗”相关知识:五个“不”、七个“一”、十个“凡是”,共筑金融安全防线,着力劝导村民切忌“贪小便宜吃大亏”,从而增强村民对反诈骗的看法与认知的诈骗手段,提升村民的识骗防诈能力。
深入了解红瑶文化,探索旅游业发展
世界的瑶族在中国,中国的瑶族在广西。八桂大地上,居住着瑶族的各个支系,龙胜各族自治县的“红瑶”,则是瑶族中的另一个支系,因穿红色服装而得名。在此次支教活动的调研实践中,实践团成员秉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助力红瑶文化传承”的理念,对当地的红瑶文化进行了解与记录。
红瑶服饰是红瑶文化的重要体现,包含着民族文化与历史沿革,凝聚着瑶族人民的智慧与精华。在村民的帮助下,部分实践团成员有幸试穿了由村民们手工缝制的红瑶服饰,亲身体验红瑶服饰的魅力。同时在与当地村民的交谈中实践团成员也了解到了红瑶服饰的独特含义以及组成,红瑶服饰由头巾、上衣、坎肩、围裙、腰带等组成。上衫下裙,以玫瑰红、大红两种颜色为主色调,纹饰繁复,极富想象力,上衣有饰衫、花衣、便衣和双衣四种,花衣上绣有山川、草木、飞禽走兽等图案,体现了红瑶在生产劳作中,对大自然的描绘。不巧的是,实践团今年没能遇上金坑瑶寨的传统节日“晒衣节”,致使很多文体活动和特色美食没能进一步了解与记录,只能依靠文献资料进行补充:“晒衣节”通过向游客展示红瑶晒红衣等独具民族特色的活动,把红瑶传统文化转变为旅游业态,年年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大寨村旅游,给瑶族人民回馈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在实践走访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当地旅游业是以农耕梯田和民居村寨相结合的自然风景和人文为依托的梯田景观旅游。传统的干栏式木结构吊脚楼独具当地特色、层层叠叠的梯田尤为壮观,使得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同时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图为实践团成员了解与体验红瑶服饰。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韦皓铭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5230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