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称刺桐城,又称鲤城,简称“泉”或“鲤”,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届东亚文化之都、世界遗产城市。
元代马可·波罗撰写了《东方见闻录》,记述了“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港的繁荣景象。如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跻身世界遗产,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怀我好音 跃我福鲤”赴福建泉州闽南文化调研团邀您共同谱写《泉州见闻录》,今天来到——乡情篇。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与东南亚各国隔海相望,自古联系紧密。福建人民出海历史悠久,其中著名侨乡泉州,拥有众多的海外乡亲。
乡愁与贡献,是泉州风情绕不开的两个关键词。调研团通过之前的建筑采风、问卷采访等方式,更深层次地感悟泉州。
1.乡愁与诗
“以乡愁之诗撼动亿万华裔”的诗人——世界文学大师余光中,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泉州市下辖县级行政区)。1972年,思乡情深却久不得归的余光中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了这一首诗: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一九七二年一月二十一日
2.乡愁与建筑
8月15日,调研团到访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参观“福船的故事:从泉州驶向马六甲”展。该展览在泉州与马来西亚马六甲这两座世遗城市同时展出,入选了国家文物局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名单。
丰富的资料让调研团全员更读懂文化交融,以及泉州包容、开放的城市气质。其中,马六甲永春会馆、惠安会馆、南安会馆更是泉马交流的优秀“见证人”。独具闽南风情的会馆建筑古色古香,它们是马来西亚最早的华人地缘社团之一。
3.寻根之旅
乡愁倾注在诗歌里,呈现在建筑上,回忆在乡音中。调研团的六位成员就该话题展开交流,当谈论到梧林传统村落等带有明显文化交流的建筑时,都一致认为侨乡文化“自信、开放、包容”的精髓也与一座城市的气质相呼应。
其中,“寻根之旅”夏令营的话题让调研团的讨论氛围愈发热烈。其中一位调研团成员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读高中时,时不时会有来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华人华侨到校参观,有的甚至会暂居学校。他们的年龄跨度大,从青少年到老年人都有,并会与我们进行友好交流。我们就泡面、纸币等进行交流,互相了解对方的文化,在求同存异中知道彼此心贴心、情连情。”
4.贡献
闽南人回报桑梓的价值观体现在方方面面,这浓浓的乡情是他们为故土无私奉献的重要原因。调研团从小处入手,走访了福建省南安一中、福建省南安市新侨中学等学校,海内外乡贤侨胞的赤子之情都一览无余。
泉州乡贤、企业都有慈善之心,都坚持“达则兼济天下”。从黄仲咸、侯昌财、陈守仁,到宗教慈善、集团助学金……一桩桩、一件件,读懂泉州风度,读出闽人温度。
比如,华人商业传奇黄仲咸先生前半生赚钱,后半生花钱,是倾尽家财做公益的“南安陈嘉庚”。在黄仲咸看来,“国家要强大,首先一定要重视教育,要培养更多的人才。”因此,一所所“仲咸楼”拔地而起,一笔笔“仲咸奖学金”培养出无数人才。
同时,调研团还前往了华侨博物馆,以及华侨大学泉州校区、厦门校区进行参观。华侨大学(Huaqiao University)于1960年创办于泉州,是一所为方便华侨青年回国升学而设的大学,现有两大校区,即:泉州校区、厦门校区。
2000年,华侨大学四十周年校庆时,我校著名校友季羡林先生为华侨大学题写校训“会通中外、并育德才”。
“会通中外”侧重于表达华大人应具有的国际视野和治学方法,意为汇合中外文化而贯通之,“并育德才”侧重于阐明办学方针,意指育德和育才不可偏废而应并重,使其相互促进。——源自华侨大学官网
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理念。华侨大学的校训同样也是植根于当地的历史特点和国家战略需要。调研团认为,福建“福”在文脉风骨,互帮互助和爱家爱国的情怀是地方发展的不竭动力。
5.尾声
2011年12月11日余光中在华南理工大学讲学时,朗读了自己为《乡愁》续写的第五段:
而未来,
乡愁是一道长长的桥梁,
你来这头,
我去那头!
乡情是衔接两地的情感桥梁。调研团始终坚信,人文风骨不败,赤子之心仍存,则发展常在,精神不灭。
泉州,调研团的活动起始点,也是调研团与众人的联系交汇点。
希望调研团本篇推文能为您了解泉州、了解闽南文化,贡献绵薄之力。
若有幸,我们泉州相会
文 | “怀我好音 跃我福鲤”赴福建泉州闽南文化调研团
图 | “怀我好音 跃我福鲤”赴福建泉州闽南文化调研团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5167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