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7日,中国海洋大学学子赴浙江天台“行远路漫漫,晓深山青青”乡村振兴促进团(以下简称“实践团”)从海大出发到达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坦头镇黄务洋村文化礼堂,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暑期夏令营活动。实践团在为孩子们带去精彩课堂的同时,探寻传统文化、领悟和合魅力,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青年力量。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写到:“什么也不怕,就怕文化人格的失落”。我们脚下这片广袤深沉的土地,静默无声却又孕育出流淌千年的文化之河,斗转星移,时空变化,文化却始终不曾断流;穿越时空,在人们的传承中,吹落星雨到万家。这个夏天,实践团踏上了前往浙江省天台县的和合之旅。固本浚源,我们在探寻中领悟和合文化魅力,挖掘其蕴藏的价值;木远流长,我们在调研走访中对话非遗传承人,走进村民家中切身体验当地传统,利用夏令营课堂积极宣传当地文化。
图为实践团夏令营活动开幕仪式留影
“和合”,大街上随处可见的两个字,构成了实践团对天台的最初印象。那么何谓“和合”?寒山问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古尊宿语录》中所载隐僧寒山和拾得的问答,揭示了绵延千年的“和合文化”精神一隅,成了如今“和合文化”最为世人熟知的妙语对谈。
今天,人们又该如何看待和合文化的独特价值呢?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李希奎表示,“和合文化”包含的“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精神内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特有的人文标识和价值追求,体现在人与人、国与国、人与世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合文化的深刻内涵不仅存在于字面的描述之中,更存在于每一个天台人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无声无息,滋润着每一个天台人的乡土灵魂。国清寺中,处处绿意盎然,人们行走其间,祈求国盛家兴、民康物阜,这是人与自然的“和合”之道。济公故居中,我们了解了深得百姓的敬仰和爱戴的济公的生平事迹,感受了他好打抱不平、除暴安良的精神风貌。济公这种慈善为怀、扶危济困的精神正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合”之道。灵溪村里,村副书记向我们介绍了“一根藤”、石窗、传统建筑等当地特色文化。在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中,现代建筑与传统院落对街而立,新旧并存中所包含的人文关怀正是现代人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和合”之道。
图为灵溪村中传统院落与现代建筑对街而立
然而,我们也看到了和合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对当地部分中小学生和村民的调查访谈中得知,其中大部分人对于和合文化仅仅处在“知道”的程度。“和合文化我们知道的,政府他们一直在宣传,但我们也就停留在知道的地步,你要问我们具体的,我们也说不出来”,这是大多数村民的回答。他们知道和合文化的存在,但对它的来源、具体内涵、当代价值几乎全然陌生。由此可见,以和合为核心的天台传统文化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虽然政府积极举办活动大力宣传,致力于让“和合”走入中小学教育、走入旅游区规划、走入街头巷尾的商铺,但普通民众对此的认知程度和主动了解、宣传的意向仍然较低。而这,正是我们实践团所希望帮助解决的问题。我们利用夏令营和家访活动的开展,面对面地向授课的每一位小朋友、向走访的每一位村民了解文化生存现状、宣讲相关文化知识。告诉他们饺饼筒的来源、告诉我们天台以干漆夹竺技艺、“一根藤”技艺为例的众多令人骄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当地村民进行走访交流
“千万人走过的,还会有千万人走”。和合文化不会断流,它会在无数人们的努力下,以一种新的方式被人们熟知。这股文化的风穿越千年吹向今天,此后也会不停歇地吹向未来,徐徐而行,形成我们对于天台的独家记忆,成为我们内心文化自信的汩汩源泉。
通讯员:林姝彤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5104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