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小队来到北京市金盏乡开展以“多元主体对文化自组织发展的影响与作用”为主题的调研活动,希望能通过个案分析探究流动人口社区中适宜的文化自组织形成模式,以城中村外来人口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启示作用。
金盏乡位于北京市城郊,早年开设了几所工厂,因此周边以外来务工人员居住为主。随着北京城市的不断外扩,虽几经时代变迁工厂拆除,此地仍然因低廉的物价房价吸引着大量流动人口。类似的城中村在北京这座巨型城市周边不计其数,但金盏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有一所名叫“工友之家”的机构,此次主旨就是探究“工友之家”如何借助多方合力将一个不便管理、难以融合的社区组织起来,还达到了丰富流动人口精神生活的效果。
首先,接待我们的是冯睿,他是一名高校志愿者,主要负责工人博物馆的讲解工作。据他介绍,这是国内唯一一所工人博物馆,细数了从改革开放前到当今进城务工人口经历的历史进程,涵盖工人维权重大事件、生活场景实物展示、流动人口相关政策、打工妇女及儿童生存状况等多个方面。这座博物馆由工友之家发起人与社会爱心人士共建,是社会其他阶层的人群认识打工人群的重要窗口。在博物馆墙上挂着“没有我们的历史,就没有我们的文化,没有我们的文化,就没有我们的未来”,打工者博物馆就希望能够保留下工友的历史与文化,不被历史的大潮而成为沧海一粟边缘于主流社会之外。
随后调研小组采访了负责人小付,小付介绍说她于工友之家的工人大学毕业后就开始在金盏村的工友之家工作,前段时间名声大噪出了“范雨素”的“文学小组”就是她管理的日常活动之一。目前她正在负责将文学小组成员的优秀作品编辑成册,一方面用于印制内部交流读物,一方面用于有意愿的出版社出版。从小付的介绍中我们得知,“文学小组”不是工友之家的全貌,工友之家的文艺活动包括惯例的电影放映、K歌、图书馆借阅,还有节庆日组织的文艺汇演,丰富的活动吸引了大量工友和村民在晚饭后聚集在工友之家的小坝子上,这里俨然已经成为一个社区居民沟通的公共空间。在这个公共空间里,村民、工友、志愿者,形成了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合力,创造了一种社区融合的土壤与契机。
为了能更全面地了解工友之家的发展情况,我们联系了工友之家创始人之一,许多。得知我们是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他欣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并表示在乡村建设领域,工友之家也与我校老师有多方合作。通过许多的介绍我们得知,工友之家从几年前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自循环体系,它的起源是新工人艺术团,现在这个艺术团还在演出,大地民谣的许多和孙恒是乐队主力,他们唱工友讨债的生活,唱这个外地人融不进去的北京,不知从何时开始,有人创造出了“文艺维权”这个词来形容他们。同心果园是主要的收入来源,用以维持工友之家的运营,每年“同心桃”的营销都非常火热。同心互惠超市会接收二手用品并低价售卖,物品来源于工友捐赠以及和高校合作捐赠爱心衣物。因此在这里,除了十元钱一件的衣服,你还可以找到各种小电器甚至是墙上的儿童识字贴纸,其中的差价用以补贴工友之家的部分开支。他们还在当地为农民工子女开设了“同心实验学校”,在更远的平谷,还有“工人大学”,用以工友的人才培养,很多工人大学出来的人最后又服务于工友之家。
当然想要获得金盏乡的全貌,只了解工友之家的关键人物肯定是不够的。在调研后期,我们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了去了解金盏乡的工友情况。当我们去公交站询问大家对工友之家的了解情况,得到的基本都是不太了解工友之家的答案。当我们用同样的问题,去询问乡镇上的工友,得到的是同样的答案。工友和我们抱怨说,自己平时的工作就已经非常辛苦了,如果再花时间精力去文学文艺创作上,会让生活的负担变得很沉重。
多方的了解后,我们感受到建设文化自组织不仅仅需要诗和远方的精神信念,还需要建设相应的能提供资金支持、自我造血的循环体系,当然还有工友自身的支持,来促进文化活动的开展。同时,比起形式更为重要的内核是“工友之家”塑造的价值观,他们赋予打工人口“新工人”的定义,认为他们是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乃至追求的目标都远高于父辈农民工的新型农民工,他们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歌谣、有自己的诗集,拥有采用主体视角展现打工文化的能力,改写了几十年来处于文化水平相对弱势的工人群体只能被动地被圈外的他者描摹的困境。同样也是通过文学文艺的方式为工友赋能,增强其主体性,为自己的发声!
所谓“文艺维权”,问题的解决从来都不是弱势群体与强权机构据理力争这一条路径,工友之家给了我们一条新思路——“希望建立一种自循环体系来使工友社群联结交流,以形成一个有力量有理性的集体,来与外界温和地对话。”以柔克刚,这或许是我们此次调研获得的最有启发性的观点。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504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