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毛笔制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曲阜师范大学思乐泮水实践队于2023年7月8日至山东省聊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东昌手工毛笔商铺进行实地调研,旨在探寻东昌毛笔的非遗之美。
前期准备
图为实践队队员到达东昌毛笔研习所。
在进行实践活动前,实践队队员在网络上查阅了东昌毛笔相关资料。队员了解到,东昌毛笔制作始于元朝,兴盛于明代中叶至清道光年间,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在明代中叶境内有制笔工人1000余,清代第一个状元傅以渐进京会试,即选用聊城上等毛笔。康熙皇帝曾用聊城毛笔撰文赋诗,并为光岳楼题写“神光钟暎”匾额,聊城毛笔在当时已享有盛名。由此可见,东昌毛笔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进店实践
随后,实践队队员来到了聊城市古城区的东昌手工毛笔店铺。进入店铺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许多书法作品,以及一个记载着东昌毛笔历史的牌子。店铺里陈列着各种各样的毛笔,这些毛笔大小长度不一,十分精美。队员在与店主的交流过程中了解到,毛笔按规格区分有毫长最大的“抓笔”,可写3尺大字;也有可写豆粒状小字的蝇头小楷笔。并且按制作原料不同可分为“羊毫”、“狼毫”、“七紫三羊”等等。该店的手工毛笔基本上都是沿用三国时期“韦诞法”制作,经过72道工序才制作完成。其特点是外型美观、刚柔相济、吸墨性强、经久耐用,具有精品毛笔所特有的“尖、齐、圆、健”四德,是书画之佳品。最后商铺的店主说到:“东昌毛笔制作业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再度兴起,而且从进一步精先原料、改进传统工艺来提高产品质量,不仅畅销国内,而且出口远销至香港、南洋群岛及日本,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名牌产品。这也说明了东昌毛笔这一非遗文化经久不衰,有广阔的前景。“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了解东昌毛笔的非遗文化。
明代中叶至清道光年间为聊城东昌毛笔制作业的兴隆时期,从业者千余人,产品多销往山西、河北、河南及本省各地。清末始衰,但仍有作坊30余家,较大的作坊有余子尚、玉山堂、老文友、魁允堂、恒顺堂等,各作坊工匠多者100余人,少者30人,年产毛笔200余品种、300余万支。
东昌毛笔制作工艺是说起东昌毛笔制作工序,可以用繁杂、专业、精细来形容了。据介绍,一支小小的毛笔需要经过几十道制作工艺,而且每道缺一不可。从肉毛到成笔,要经过齐材质、切材质、梳毛、湿理、剔锋、修头、刻管等大小七十二道工序,非常讲究,对笔尖有圆、健、尖、齐四点要求,少一点便是次品。其中制笔最常用的材质是羊毫、狼毫和獾毫,随着选料的不断发展,现在也研发增加了鸡毫和胎毛等。由于工序复杂,使用工具就有几十种,包括毛刀、梳子、快刀、笨刀、刻板、帖子板、附笔板、絷子、梳瓦、挖刀等。手工制笔还有一个特有的习惯动作,就是盘腿而坐,这样有助于身体平衡,一坐几个小时是家常便饭。
一般来说,制笔分为干活和水盆两部分。简单来讲,干活就是清理笔头毛,将笔杆挖空,笔头塞进笔杆,用松香将笔头粘紧于杆内,最后在笔杆上刻出笔类和店名。水盆则包括将笔毛按长短分类,将毛尖顺整齐,再将毛笔大小尺寸截毛等。
后期总结
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应该得到传承与保护。通过此次的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不但了解了东昌毛笔工艺的历史、制作工艺以及前景,而且深刻意识到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坚定了文化自信。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相信中华传统文化必将发扬光大,源远流长。坚定了文化自信。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相信中华传统文化必将发扬光大,源远流长,保护文化遗产刻不容缓,传承华夏文明不遗余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5020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