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在“三下乡”最后一天,队员纷纷表示:一开始真的很想离开,但是后来大家都舍不得走了,我也不例外。为何?问题终究还是在这群惹人爱的孩子身上。
他们大多数穿着朴素,穿的鞋子也只是拖鞋,带着奇怪的草帽,有些学生的手还脏脏的,刚开始还以为这些学生没有修养,后来渐渐得,才意识到个人修养并非是从外表体现出来的,而是由内在美散发出来的。
孩子们都很善良。在我们下乡的第二天,在我们外出拾柴时,三个小孩跟随我们身后,曾以为他们只是凑个热闹,没想到当我们把捡拾好的柴扎成一堆时,他们一个个跑上来说由他们把柴抱回去,我们当然乐意并表示感谢。再后来,令人惊讶得是,当这三名学生回来的时候,他们的身后跟着一群小伙伴,一言不说就动手帮忙拾柴,他们有的找寻树叶,有的捡拾树根,有的系绳子,有的抱起一圈柴根就往学校走去,井然有序,根本无需我们来安排。看着那双小小的手,却能够抱起这么重的东西,实在令人感动和欣慰。
孩子的小脑瓜想得很简单,他们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或做什么,不会考虑太多,他们很自然就会帮助你力所能及的事,哪怕再困难的事,他也要先尝试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否则决不罢休。相比城市里的大多数孩子,被父母宠幸着,自觉能力往往较低。
乡村孩子很保守,但是也善于听从他人的意见。刚开始学生并不同意男女之间共同玩有身体接触的游戏,在我在给他们上“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时候,他们好奇的眼神直直地盯着我,每一个疑问他们都迫不及待想要从我嘴里得到答案,我说外国发达的很大部分原因就是他们开放,而我们过于保守,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渐渐得,也逐渐放的开来。
有一天,我提出谁愿意参加文艺汇演节目,大多数都低下了头,没有学生愿意上台表演展示自己。“如果在这十天之内,我们在你们身上什么都不留下,我们来这里有什么意义吗?难道你们不想自己拥有一门才艺么?即使是简单的舞蹈,只要能够上台表演,都将是你们美好的回忆。”我激动地说道。他们用疑惑又惊讶的眼神看着我,霎时,全班同学都举起了手,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道:“老师,我参加!”
孩子们很聪慧,学习的接受能力出乎我们的意料,在课堂上往往讲过一遍的知识就懂了,甚至还没开始讲,他们就能猜到老师下一步要做什么。有的学生下课非常调皮捣蛋,但是如果不仔细观察,不会察觉到原来在课堂上是如此大的反差,他们认真的模样,值得我们每位大学生学习。
学生很懂事,他们从不向我们抱怨学习条件多么艰苦,更不会向我们诉说家庭的“悲剧”,但是我们都明白,留守儿童的难过,是再多语言也不能表达出内心的情绪,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给予他们更多的知识才艺、温暖关爱。
来到这里,感触有很多,千言万语化为一句:“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蠢。”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但愿无论是贵校、孩子的父母,还是政府等相关领导,都重视起教育来,而每个家庭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多多陪伴,学生才不会在成长的路上彷徨。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96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