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要求。回望南航自动化学院发展史,一代代党员教师秉持坚定信念与高尚品德,既哺育了无数南航学子,更在薪火相传中不断为党员精神书写新的注脚。
本次实践小组将采用线上线下统筹兼顾的方式,以一线采访党员教师为着力点,深度挖掘模范党员故事,身体力行传承党员精神,在思想碰撞中激扬志气、增强底气,将航空报国的红色基因与志在长空的蓝色梦想化为青春底色,进而激励更多自动化青年厚植家国情怀,心与党旗同在。
1、教师介绍
沈春林,1935年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1958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身)并留校任教,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研究所所长、飞行控制系统研究所所长、中国飞行控制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江苏省航空航天学会自动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世界无人机联盟顾问等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多次受世界顶尖大学邀请,赴香港、美、俄、日、韩进行国家与地区进行学术访问。
沈春林教授主要从事飞行器技术控制、精确制导与精确打击技术、虚拟现实在军事上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承担863国家重点项目2项,各类省部级项目多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超150篇,先后出版了《飞行控制系统》、《自动驾驶仪》、《电子线路》、《计算机控制系统》、《线性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数字控制系统》、《鲁棒控制系统》等著、译书7部,申请和授权专利6项,其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项,先后获南航2012年度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科技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等荣誉称号。
2、求学南航,初露锋芒
1958年沈春林教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之后留校工作。
“我非常幸运,一毕业就参与了学校主持的无人机研制,这也是我国最早开展的无人机研究工作”,沈教授说道。在研制无人机之初,研究团队忽略了对器件的可靠性分析与把控,这个失误导致了无人机虽已搭建完成但试验任务并未完成。沈教授回忆道,那时他们只知道到处买器件来组装试验,却缺少可靠性的研究,对于器件质量的把控还需进一步提高。后来,为了让生产厂家保证生产质量,他们与器件生产厂家进行沟通,愿意以十倍的价格购买元器件,最终保障了无人机试验任务的圆满完成。
3、深入大漠,献身国防
沈教授曾有一段在大漠中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工作的经历。以往试验爆炸后科研人员的取样基本是靠人力,这种情况下科技工作者们不可避免地会遭受核辐射。于是沈教授所在的无人机研究团队就去参与核试验,试图用无人机来替代人力,减少人员受到核辐射的伤害。
当时的条件极其艰苦,冬天的天气寒冷,却没有暖气供暖。因此,只要手指触碰到任何东西,都会被冻得粘住。为了应对这种环境,沈老一行人身穿皮大衣,戴着皮手套。由于经常在辐射环境中活动,从沙漠返回后,他们的白血球水平下降,导致免疫力减弱,因此他们不得不前往医院购买药物以增强抵抗力。此外,他们在那里穿的大衣和靴子也受到核辐射的影响,所以这些物品需要经过特殊处理。在广袤的戈壁之中,尽管面临无数困难和危险,沈老一行人始终忠于党组织交付的使命,他们默默为国家做出贡献而隐姓埋名。
4、留学深造,中外对谈
“1981年,学校派我去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电器与计算机工程专业进修学习。当时按照国家的规定,我是进修两年,在此期间国家来承担费用。”
那时出国留学的人是非常辛苦的。对于沈教授而言,因为理论知识过多,加之刚去时英语能力有限,因而遇到不少难题。但他努力克服困难,最终就读期间取得优异成果。“我在那又任教了半年。后来新墨西哥大学想继续聘用我,但我是公派留学生,外出留学是为了回国建设祖国,所以我拒绝了他们的优渥条件,选择义无反顾地回国。”
此外,沈春林教授十分重视国际交流。他作为主席主持了多届亚太地区国际控制交流会,并去国外各地访问交流。在美俄芯片竞争中他得出了”中国也要加强技术的自主创新,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的结论。
5、桃李芬芳,为国铸才
谈到自己,沈教授说道:“2003年,我69岁,虽然到了当时学校统一的65岁退休年龄,甚至还多出四年,但那时候我仍然是退而不休,继续带研究生、博士生搞科研,并且将科研上的结果用到教学上。这是因为自己曾操作过这些实验,因而在与学生分享经验时会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来指导。”
作为国务院审核通过的博士生导师,沈教授还多次指导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并取得了若干特等奖与一等奖的佳绩。在此过程中沈教授一直秉持着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的理念,所以作为指导教师的他主要提供思路、经费、器材,由学生自己来组织工作,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进行科研实践的能力。
6、心系教育,寄语后人
沈教授留学多年,深知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他主张“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倡导在教育中吸收西方教育的优点,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能力。在比赛方面,他提及西方不重名次,而是着力培养学生工作能力与思维发展能力;在科研方面,他深知工程实践与基础理论的明显区别,提出“我国学生有必要重视实践”;在实验研究方面,他表示外国老师只规定项目名称,其方案与器材设备都需要学生自行设计,这种模式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我曾经在和研究生、本科生的老师们交谈中发现,教师深知学生们的思路和方向。学生的能力比老师们想象中的要强、要全面,因此我不建议教师过多地干涉学生,未来学生在工作岗位中同样如此。
此外,关于在团队里面怎样协调、怎样做工作,我认为组员之间需要进行充分的沟通,不得封闭自己的视野。无论是教学上还是课题上,倾听他人看法同样重要。学生们要在学校的学习中不断获得这些能力。
你们平时的学习不能只靠课本。因为课本中的知识太浅,但学生们的思维比书里丰富得多。对此教师也要启发学生如何做。对于课本而言,我们欠缺的地方就是泛思路,即宽广的程度不够。事实上局限于一本书也就局限了学生的思路。”
在沈春林教授的人生字典里,似乎只有“科研”二字。他被称作南航的“科研不老翁”。已是耄耋之年的他仍未停下研究的脚步。“退而不休、继续奉献”的精神成为他退休生活的底色。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沈春林教授心系党和人民的教诲,矢志不渝、笃行不怠地将党旗巍然插在“科研报国”的高地,这是他奋斗终生的使命担当,更是他取得如今成就的力量之源。
采访完沈老后,我们受益匪浅,感慨颇深。沈春林教授潜心科研、奖掖后学的精神深深震撼着我们,激励我们追寻党员科学家们的奋斗足迹,传承红色基因,赓续报国之志。作为自动化学子与志愿入党的新时代青年,我们应“身未入党心先入”,接过老一辈党员科学家的接力棒,以党员精神蕴养报国情怀,捍卫科研高地上的党旗。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925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