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网报网常州8.18日电(通讯员王凯迪)常州工学院留青竹刻实践团队应“三下乡”征集活动要求在2023年6月27日赴留青竹刻博物馆进行考察调研。
炎炎烈日,依旧挡不住大家前往留青竹刻博物馆的步伐,心里十分激动,想要早点一睹留青竹刻的风采,不禁地加快了步伐。跟着导航的指引,很快便来到了留青竹刻博物馆的门前。闻着竹子淡淡的清香,映入眼帘的是许多摆放整齐的荣誉证书,展示着留青竹刻曾经的荣耀。背景板上书写着留青竹刻的简介。
图为留青竹刻的荣誉 通讯员 王凯迪 供图
历史渊源
据史料记载,留青竹刻的起源可迫溯至唐代。清末时期,常州留青竹刻即在国内稳占鳌头,独负盛名。近现代以来,常州留青竹刻名家辈出,精品迭现,形成了以徐素白、白士风为代表的两大流派。徐素白在吸收前辈竹刻艺术的基础上,用刻刀再现沪上书画家的名作,将留青竹刻艺术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白士风作品刀法流利,刻工精细,风格古朴淡雅,韵味十足。
文化特征
(一)巧用刀工,恰似描皴
在线条造型的影响下,常州留青竹刻艺术中讲究运刀用线。这也是留青竹刻中的重要技术环节和造型手段。留青竹刻艺人用线条描绘出物象的具体内容,就好比中国画中的白描稿。通过线描中线条的长短、粗细、曲直、疏密、轻重、刚柔变化来表现物体的不同特点。而在用刀刻画的时候,通过不同的刀法刻线造型,将梅花枝干的坚硬、饱经严寒和冬雪风霜下的沧桑感通过锐利果敢的线条刻画出来。
常州留青竹刻的另一个独特的使用线条的方法就是表现中国传统绘面中的皴法。这种皴法在《传神与会意》中这样解释道:“一笔下来阔仄不一,浓淡有异的线,有别于一般的线,称为‘皴’”。皴最早被用在山水画的表现中,通过皴法来表现山石的质感,而且还能营造出山峦叠嶂和怪石层层的立体感。“鳞皴之状,随意纵横”正是形容了皴做为线条的丰富表现和衍生而出的产物,它是中国绘画重要的特征之一。皴在常州留青竹刻中多被使用在刻画山水奇石,通过留青竹刻艺人的铲底方式,形成了青筠多留和少留的分筠方法。这种铲底的方式把中国画的皴法展现于留青竹刻的艺术作品中。
(二)骨法用笔,阴阳并济
在“骨法用笔”思想的影响下,常州留青竹刻的竹刻技法也呈现出“阴阳并济、刚柔相补”的用线特征。白士风老先生的《云龙臂搁》通身使用刀刻、铲底的留青竹刻技法来做披麻皱的效果,在竹制臂搁上雕刻出层层的云彩,云朵一层叠层,画面饱满而不凌乱,线条整齐却不呆板,呈现出一种柔软的美感,恰似顾恺之的线条宛如“春蚕吐丝”之感,是婉约、细腻、柔软之美。在画面的云层中间若隐若现地露出了一条龙,龙的脑袋和脖子用线阳刚而有力,恰似吴道子的线条宛如“吴带当风”一般,是一种雄放、道劲、阳刚之美。整幅云龙臂搁的留青竹刻作品刚柔相补、阴阳并济,着实是具有“骨法用笔”的常州留青竹刻的代表作品。
传承保护
常州留青竹刻作品生成之初就是文人书案,画桌上的实用物品之一。具有实用价值。留青竹刻集书画,雕刻于一体,简朴、雅致。一幅竹刻作品往往通过巧妙的刀法,凭借薄如纸张的竹青和竹肌的不同色彩,创造出朦胧悠远,空旷闲适的艺术意境和情调,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留青竹刻是竹刻中难度最大的一种,其技艺高超,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丰富,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常州留青竹刻显现着中国传统艺术的无穷魅力,具有文化交流价值。
常州市重视常州留青竹刻的保护工作,制订了常州留青竹刻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对常州留青竹刻进行了普查,先后编撰出版了《常州留青竹刻艺术》等介绍常州留青竹刻艺术的专著、专集和画册,举办了常州留青竹刻艺术专题展览和重要作品展览,扩充建立常州留青竹刻艺术培训基地,组建常州留青竹刻艺术馆,将留青竹刻列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内容。此外,还在常州旅游节期间,将常州留青竹刻作为特色旅游工艺品和礼品在产品推广会上予以推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632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