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实践真知办刊物,革命理论永流传

来源: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刘文卓

8月9日,实践队员参观多松年烈士的故居。在参观多松年故居的过程中,留给队员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多松年与《蒙古农民》的故事。《蒙古农民》是少数民族中第一个宣传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刊物,为实现民族团结共同保家卫国、反抗军阀割据统治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实践团队通过调查学习,研究多松年同志编写《蒙古农民》的过程、《蒙古农民》在社会方面的积极作用,凝聚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

多松年坚信只有实践才能掌握话语权,在实地调研后创办少数民族第一份革命刊物《蒙古农民》,强调蒙汉人民要团结为一家人。刊物采用半价销售,在刊物内容、报道风格、标题拟定等方面贴近广大普通农民共同生活,宣扬和落实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方的革命斗争精神,对内蒙古自治区早期共产党人探索革命斗争、挽救中华民族危亡发挥着巨大的启蒙作用。

随着多松年等人进入蒙藏学校进行学习,这批蒙古族青年也得以快速成长,对内蒙古革命的认识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为适应革命的新情况,团结少数民族同胞,多松年与乌兰夫、奎壁等,创办了内蒙古第一个马克思主义革命刊物《蒙古农民》。

《蒙古农民》是我国少数民族第一份革命刊物,是革命思想的大众化。它诞生于艰苦而又危险的环境中,其中多松年主要负责转告与编辑。关于报刊的名称,多松年提出叫《蒙古农民》,这个通俗易懂而且容易被广大蒙古族人民所接受并引起共鸣的名字得到了三人一致赞同。

为搞好新刊物的首期的准备工作,多松年特地前往了察哈尔、绥远乡村开展了短期社会调研。他坚持只有实践才能掌握话语权,每天走访考察,从颓垣断壁的乡村到被强垦的草地,从破烂的农舍到四周透风的蒙古包都留了他的足迹。在自已的故乡绥远省归绥,他深入土默特农村,耳濡目染着军阀的阴暗领导和军阀混战给广大农户所带来的灾害,也了解到由于军阀收粮、征马,政府官员清丈耕地,以及收集荒银,蒙汉农户的日子一年不如一年,处处酝酿着农民起义。二十几天的调查,多松年得到了内蒙古地区农牧民情况的资料丰富资料。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紧张工作后,1925年4月28日,内蒙古蒙古民族的第一个革命刊物《蒙古农民》诞生了。刊名以蒙汉两种文字并行题写,64开,每期15页。刊物中有“政论”“诉苦”“醒人录”“好主意”“蒙古曲”等多个栏目。特别注意的是由于该刊主要面对农牧民发售而他们的生活拮据,因此采用半价销售的模式,即原价2铜元每份而农牧民1铜元每份。

《蒙古农民》尽管办刊时间不长,所发刊目不多,但仍具有鲜明的办刊特特点。从刊物背景来看,为了有效贴近广大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进而使其自觉地从走向革命道路,《蒙古农民》主要通过调查走访等方式搜集广大蒙古族农民的具体事实,然后将这些事实运用在具体的报道之中,以这种贴近性来感染读者。例如多松年就利用他在创刊前的调研成果写就了《直奉打仗内蒙古农民遭殃》这篇报道,通过对内蒙古农民在战前、战时和战后三个阶段生活的的叙述,揭露军阀对内蒙古的掠夺、践踏和屠杀。从刊物内容看,《蒙古农民》旗帜鲜明,通俗易懂,体裁多样,有幽默讽刺的漫画,有简明扼要的政论,更有催人泪下的故事,贴近蒙古族农牧民的切实生活。除了基础的政论文以外,《蒙古农民》在一些文章中还大量采用了讲故事式的报道手法。例如在《可怜的王公的奴才讲话》一文中,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用讲故事的形式将农民世代受王公压迫的遭遇娓娓道来:“咳!我是一个孤苦伶仃,给王公做牛马,受专制压迫的蒙古人。”。同时《蒙古农民》还将民间歌谣融入到革命宣传中,歌谣脍炙人口,也利于通过报纸阅读和坊间传唱。从刊物语言来看,针对目标读者文化水平不高,识字率低,多数为文盲或半文盲的情况,《蒙古农民》多采用口语化的白话文报道风格,多用旗帜鲜明地点出事物本质、直接表明正确观点的语句,辅以漫画插图的形式,直观形象地展示了统治阶级各项措施的剥削本质,促使农牧民们不受表面现象所迷惑,使他们能对封建统治阶级保持清醒的认识。从标题上看有《吴佩孚并不是好人!》《靠租银生活的蒙古人赶快自己也种地吧!》等白话标题。从文章上看有在《吴佩孚并不是好人!》上说“热河地面在吴佩孚手中的时候,他就是加重厘税苦害百姓的东西!”“我们应该自己结合起来要求取消一切不正当的厘税,才是好主意呢!”摆事实,讲道理,简单直接却令人深思。

《蒙古农民》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文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蒙古曲》写道,盼星星,盼月亮,盼人不如盼自己”《蒙古农民》在内蒙的热河、察哈尔、绥远三个特别区的乡村牧区推出后,得到了蒙汉各族农牧民的喜爱,并迅速地被中国共产党北方区委确定为蒙藏的党组织报纸,并散播到了内蒙各地,向全体蒙古族人民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并传播中华民族和平与民族团结思潮。正像在《蒙古曲》栏目中所刊登的打油诗中所写的一样:“从前是‘穷蛮子(汉族人),富鞑子(蒙古族牧民),而现在穷成一家子。蒙古蛮子一家人,亲亲热热的好兄弟!来!来!来!来!来!蒙古蛮子成一气,一起击败了大军阀!共同打倒帝国主义!共同打倒王公们!平平安安的日子。”强调蒙汉人民要团结为“一家人”“亲亲热热”,在革命斗争中,紧密团结朝着共同的敌人展开战斗。《蒙古农民》强调阵线的分类要以阶级划分而不能以种族分类,因为蒙汉民族都是被剥削阶级,应是真正的亲兄弟,他们有共同的剥削阶级那便是王公、军阀和帝国主义。

烈士们身处的年代传播革命思想的媒介是报纸刊物,身处新时代的我们也通过当代的媒介——互联网新媒体宣传红色精神,希望将红色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提升地方活的文化资源的利用程度,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一份青春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578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用心陪伴,开启欢乐之旅——“心迹之旅”社会实践队

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身心素质。7月15日,“心迹之旅”社会实践队展开了一场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当地的学生们带去了体育、音乐、感恩、武术和语文等多个学科的精彩课…… 王静琳 伍兆晖 岭南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查看全文 >>

缤纷课程,将爱传递——“心迹之旅”社会实践队

为了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心迹之旅”社会实践队积极响应号召,在7月14日为乡村儿童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包括音乐课、数学课、日语课和舞蹈课。在音乐课上,欧奕宏老师教授了基础…… 王静琳 伍兆晖 岭南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查看全文 >>

传递希望,向光而行——“心迹之旅”社会实践队

为了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提高乡村儿童的综合素养。7月13日,“心迹之旅”社会实践队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天丰富多彩的课程。通过体育课、手工课、文化宣讲课和舞蹈课,孩子们享受到了全方位…… 王静琳 伍兆晖 岭南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查看全文 >>

带来多样化教育体验,开启多元化课程之旅——“心迹之旅”社会实践队

7月12日,“心迹之旅”社会实践队开展了一天的丰富课程,为元坝小学的孩子们带来了全面的学习体验,包括手工课、语文课、心理健康课和数学课等多元课程,旨在丰富孩子们的学习内容,提高…… 王静琳 伍兆晖 岭南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查看全文 >>

开展多元化课程,助力成就无限可能——“心迹之旅”社会实践队

7月11日,“心迹之旅”社会实践队队员们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包括书法课、牙齿健康课、音乐课和美术课,旨在促进农村儿童的全面发展。在书法课上,欧奕宏老师向孩子们讲解了基本笔画和…… 王静琳 伍兆晖 岭南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查看全文 >>

爱洒乡村 寄予希望——“心迹之旅”社会实践队

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的重要讲话。7月10日,“心迹之旅”社会实践队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丰富多彩的课程盛宴。经过一天精心设计和呈现的课程,队员…… 王静琳 伍兆晖 岭南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查看全文 >>

开展多元课程,点亮缤纷梦想——“心迹之旅”社会实践队

7月9日,“心迹之旅”社会实践队展开了一场意义非凡的三下乡活动,为孩子们带去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课程,包括心理健康课、数学课、书法课和体育课。在心理健康课上,睿智的葛颖老师通过小…… 王静琳 伍兆晖 岭南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查看全文 >>

缤纷课堂,携手同行——“心迹之旅”社会实践队

7月8日,“心迹之旅”社会实践队为高州市根子镇元坝小学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具意义的教育盛宴。通过多彩的课程,包括安全教育、手工技艺、兴趣开发和影视鉴赏,我们希望给孩子们留下一段…… 王静琳 伍兆晖 岭南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湖南科技学院走进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本网讯(记者丁紫涵)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增强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4月13日下午,湖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

新乡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举办2025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宣讲会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推进国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引导青年学子以青春之力服务社会、扎根…

新乡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以检查促规范,以分享促提升”我院商务英语教研

为深入推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保证教学秩序良好运行。4月24日下午,外国语学院商务英语教研室在406办公室开展期中教学质量检查…

山东大学学生唐仲英爱心社成功举办“与校长有约”读书游园会

山东大学学生唐仲英爱心社成功举办“与校长有约”读书游园会2025年4月22日至23日,山东大学学生唐仲英爱心社于山东大学中心校区…

传媒技术学院开展“周末课堂”志愿服务活动(六)

为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丰富社区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传递青春正能量,4月19日,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学生前往东昌府区柳…

最新发布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暑期“三下乡”|“寻忆百年海丝古厝,探讨活态继承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本着坚定文化自信,奋力推进新时代泉港文化繁荣兴盛,2023年8月22日上午,我校筑梦青春…
探究徽墨制作工艺:千年墨香盼传承
中国青年网黄山7月21日电(通讯员孙一逊)微风不燥,时光正好,不理会复杂的琐事,自由自在地去体验一个城市,一段故事,留下一片欢笑。为了实现这一愿望,我在2023年7月3日跟随非遗+社会实践队完成了我的第一…
北京林业大学三下乡团队开展了A4210绿色环保和“反食品浪费”专项活动
为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助力绿色旅游和乡村振兴事业,助推低碳环保理念传播和生态文明建设,在交流过程中,团队成员向老人们开展了A4210绿色行动的宣讲。团队成员分享了如何进行废物利用,以及…
汽院学子三下乡:智慧助老,社区访问
在当今社会,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网络诈骗和信息安全的挑战。同时,智能设备的普及也为他们带来了更多便利和可能的风险。我们希望帮助小区老人提高自身防范意识和善用智能设备的能力,于是湖…
支教之心,书香之情
心护成长,关爱筑未来;益路童行,守护困境儿童。为庆祝党的百年华诞,深入学习了解脱贫工作,走好中国脱贫之路。动员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点攻克农村贫困地区。淮北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
学习嘉庚精神,诚毅二字心中藏|集美大学“学·食”研学团队
【报道标题】:学习嘉庚精神,诚毅二字心中藏|集美大学“学·食”研学团队【报道正文】: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于7月23日,集美大学“学·食”研学团队开展了一次红色精神参观学习活动,前往位于海边的陈嘉庚纪…
萤火之行,筑梦青春未来
萤火之行,筑梦青春未来大学生网报南京8月30日电(通讯员梁春琪)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伟大传统,具有建设祖国的崇高使命。为了祖国的未来能够蒸蒸日上,培养孩子们的德…
观赏戏曲 云游非遗——山东大学文学院“鲁韵梆声”调研团活动顺利完成
崔羽婷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一直是我…
集美大学“学·食”研学团队参与大宅火龙果文化节,推广火龙果保存和营养价值
【报道标题】:集美大学“学·食”研学团队参与大宅火龙果文化节,推广火龙果保存和营养价值【报道正文】: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大宅社区于2023年7月21日举办了大宅火龙果文化节。这次活动集美大学“学·食”研学…
萤火之行,共度精彩假期
大学生网报南京8月30日电(通讯员梁春琪)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为了帮助孩子们学习新知识,展现自信人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萤萤之火,灼华凤城”团队的大学生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