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沿黄,守护母亲河
大学生网报7月9日电(通讯员 吴箐峰 )为全面了解黄河的历史发展和人文底蕴,探究黄河对我国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深刻意义。2023年6月23日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院)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黄河护卫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黄河沿岸,开展了以“炎黄沿黄,守护母亲河”为主题的实地调查活动。团队成员们先是参观了黄河博物馆,了解了黄河的历史及黄河沿岸的地理环境,随后又前往黄河文化公园实地考察黄河周边环境。
图为黄河实景。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陈卓 摄
黄河,是位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大河,属世界长河之一,中国第二长河(也有称第二大河流)。黄河之“黄”,实为泥沙。古籍有载:“黄河斗水,泥居其七”。黄河泥沙九成来自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易蚀易散,每逢暴雨冲刷,则流失大量水土,奔入黄河。 流域冬长夏短,冬夏温差悬殊,季节气温变化分明。流域降水量小,以旱地农业为主,冬干春旱,降水集中在夏秋七八月份。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其流域面积,《人民网》载:约752443平方公里 [1] ,水利部网站《黄河网》则记为: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2]
图为队员在黄河博物馆参观。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刘则麟 摄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一个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加强黄河治理保护,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积极支持流域省区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好流域人民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关心的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图为历史上与自然顽强抗争的人民。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陈卓 摄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作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真正难治的根本在治沙,因此,治黄的关键也在治沙。这一时期,党把治黄重点放在了治理黄河泥沙问题,同时也开始部署黄河流域水利开发工作。1955年,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部署了黄河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和黄河水利工程建设。此后,陕西、山西、甘肃等地大规模植树造林运动和水土保持工程的修建,极大改善了黄河中游地区的自然生态。同时,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规模空前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建成,刘家峡、盐锅峡、青铜峡等大型水电工程的建造,人民胜利渠、盐环定、景泰川等引黄灌溉工程的修建,极大地开发利用了黄河的水利资源,在防洪、发电、灌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黄河的治理和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之后治黄事业的开展奠定了宝贵基础。
图为队员们在博物馆参观。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陈卓 摄
我们大学生要以学科理论和专业知识为基石,深入沿黄地区做好、做实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切实在传播文明、推广科技、树立新风中服务大局、贡献力量、增长本领,为让黄河成为一条永远造福中国人民的幸福河贡献青春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571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