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通,朝代兴;运河断,朝代亡。”扬州是一座与大运河血脉相连的城市,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扬州考察调研时指出:“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2023年7月10日至13日,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护运河生态,品沿岸文化”微光计划运河文化保护实践团队(以下简称实践团队)追随主席的步伐,前往扬州对大运河展开实地考察。实践团队将把文化遗产的保护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升相结合,为古城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船行碧波窥遗迹
7月10日,实践团队来到江苏省扬州市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切实体会大运河的自然生态以及沿岸的文化底蕴,在文化的传承中为古城探寻新的发展动力。
岸边朱红色的游船映得岸边的居民楼古色古香,晌午时,实践团队来到码头,乘上游船。船行几分钟,就已集中邂逅了世界三大宗教名胜,包括伊斯兰教博哈丁墓园、佛教长生寺阁、以及天主教耶稣圣经堂。这条悠悠运河水道传播了中西方历史悠久的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沿途,成员们还欣赏了有“新扬州十景”之称的东关古渡、有“晚清第一园”之称的何园、尽显扬州浪漫的特质的柳叶桥等优美风景,深深为运河沿岸的自然生态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所震撼。
悠悠古今一水连
“南水北调,我很关心。这是国之大事、世纪工程、民心工程……”这是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江都水利枢纽时的重要讲话。7月11日,实践团队跟随习总书记脚步来到实践的第二站——江苏省扬州市江都水利枢纽风景区开展实践活动,观察运河自然生态变化,品味运河历史文化的智慧与底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江都水利枢纽展览馆中陈展的内容跨越千年历史,浓缩了先人治水经验,也传承着历代治水精神。实践团队成员走在以“源头”“江都四站”“万福闸”等经典建筑剪影为元素的展厅里,看到浪花阳文雕刻中“江淮明珠”大字熠熠闪光,了解水利枢纽工程调水、排涝、通航、发电、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功能,对这个浸润在历史里的水利工程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团队成员在参观后感叹说:“在参观过程中,我亲眼见识了江都水利枢纽的气势磅礴,也认真学习了治水的奥妙。如今我站在风景秀丽的江都岸边,数次赞叹着祖辈的勤劳与智慧。”
古今之变一览通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集文物展示、收藏、研究、教育于一体,向来访者讲述运河的历史与兴衰,展现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辛劳。7月12日上午,实践团队的第三站就来到这里,在博物馆内进一步了解运河历史,深入感受中华符号。
大运河博物馆内藏有自春秋至当代反映运河主题的各种古籍文献、书画、碑刻、陶瓷器、金属器等各类文物展品。实践团队成员走进这座博物馆,眼前犹如打开了通往历史长河的时光隧道。一件件精美绝伦的手工艺品,展示着古代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高超智慧;各式各样的陶器和青铜器,映衬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明;一幅幅描绘运河美景的画作,展现了先民们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参观中,实践团队的成员们或认真聆听解说员的讲解,或通过展区介绍了解展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除此之外,实践团队的成员们还与博物馆内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成员们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运河文化的魅力,进而为保护和传承运河文化做出贡献。
渔歌奏响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苏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积极参与建设长江和大运河的文化建设。7月13日,实践团队积极响应总书记的号召,来到实践第四站——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方巷镇沿湖村。
实践团队对邵伯湖展开水质测评,对水体样本进行多维度考察,检测结果显示邵伯湖生态系统良好,当地生态环境保护之成效使实践团队的成员都倍感欣慰。同时,团队成员还在当地村民的热情招待下品尝了鱼状点心,感受到了寄托在一个个精致点心里的美好祝愿,躬身实践地学习了千古不绝的渔文化。轻舟不用楫,惊涛常在耳。在渔文化日渐式微的现实状况下,沿湖村稽古振今,建立起扬州唯一的渔文化博物馆,传承邵伯湖渔业的悠悠历史,在当代唱响渔歌新声。在当地村民的介绍中,成员们了解到渔文化之首当属渔民的祭祀活动。在祭祀大会中,沿湖村全体村民在神案前并筹备香帛酒醴之仪,酬谢神恩,祈福沿湖村全体村民平安,人丁兴旺,水财兴隆。在学习渔文化的过程中,成员们感受到了传承不灭的文化中蕴含的生机和活力,沿湖村亦以渔文化为基,为乡村振兴助力,在实践中传承和发展了渔文化。
实践团队的成员表示:“在此次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用心领悟习总书记的思想,将湖泊生态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联系。我们希望以实际行动响应时代号召,不负青春韶华,走好当代青少年的绿色长征之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539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