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眉山8月31日电(通讯员 叶染彤)2023年8月21日,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流萤映竹实践队到达青神县开展调研工作,以深入了解青神县在乡村振兴中取得的发展成就。
8月22日,流萤映竹实践队前往青神竹编艺术博物馆进行参观,青神竹编艺术博物馆成立于2003年,“竹笋”的外表蕴含“竹编”的内涵,馆内展出从战国时期至今的竹编工艺品4000多件。馆内所有展品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馆中一至三楼陈列平面竹编和竹家具,包括竹盒竹包装系列、仿生动物系列、竹筷竹筒竹碗系列、竹椅竹床系列等。竹材不仅比木材更坚硬密实,抗压抗弯强度高,能延长使用周期,也不易积尘、易清洁,避免了细菌滋生,所以竹制工艺品比木制工具家具更适用于生活并且更耐用更健康。馆中四至五楼陈列彩色竹编、立体竹编、国际竹编,包括竹雕竹画。匠人手下,竹由坚硬变柔软,竹子可以被雕刻成栩栩如生的人像动物,也可以成为书法艺术品,他们把竹细分成厚薄均匀的竹丝,再以竹丝为墨,通过虚实和明暗变化,与书法艺术巧妙结合,成品清秀精美。竹制工艺品丰富的使用价值意味着广大的销售市场,具有能带动青神县人民发家致富的潜力。
图为流萤映竹实践队队员正在参观青神竹编艺术博物馆 叶染彤 摄
1966年开始,青神县人民逐渐意识到竹编的商业价值,从吴徳全成立的第一个竹编厂到陈云华建立的云华竹旅有限公司,青神竹编的影响力由国门走向世界,经济效益由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到可以切实提高当地人民可支配收入。青神竹编的发展离不开领军人物陈云华,他的造诣不仅是不断精进了竹编的技艺,获得国际认可,更是引领了整个青神县的乡村经济发展。他说:“我们把中国乡村的的美丽景象,还有丰收的成果展现在我们的竹编里面,让竹产业、竹文化做到极致。”如今,青神县人民追“竹”梦想,用占全省0.5%的竹林面积,创造了全省7%的竹产业产值,这项国家级非遗文化遗产成为了当地人民的“聚宝盆”。
8月23日,流萤映竹实践队来到了位于青神县瑞峰镇中岩村的中岩寺,这里因其清幽秀丽的自然景观和多彩多姿的人文景观而成为了著名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流萤映竹实践队慕名来到中岩寺,与中岩寺景区管理人员一路同行、交谈,深入探讨乡村振兴的话题。
途中,管理人员为实践队队员介绍了中岩寺中竹类的生长过程,景区内坚持原生态开发,基本不施加人工干预,保证了竹子的自由生长。同时,中岩寺景区多措并举,构建生态防护林为基础的风灾抵御体系,实现生态防护的目的,真正贯彻落实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性发展理念。在谈到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方面,管理人员告诉实践队队员们中岩寺景区采取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开花的竹类并未被遗弃而是被回收再加工,实现价值最大化,景区也与青神竹企达成社会共识,合力共助乡村振兴。
图为流萤映竹实践队队员在中岩寺景区大门合影 叶染彤 摄
流萤映竹实践队队员跟随管理人员的步伐继续向前走,并向他询问萤火虫对当地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管理人员阐明随着萤火虫栖息地的规模逐渐扩大,大量游客被吸引前往青神观赏萤火虫,极大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形成了萤火虫“夜经济”的发展模式。在疫情期间,青神中岩寺风景名胜区通过央视直播当地夜晚萤火虫,三天突破亿次播放量,为当地带来可观的收益。同时,萤火虫“夜经济”也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夜市经济,相关文创经济,相关服务产业等。
流萤映竹实践队在结束中岩寺景区的实地调研后,针对中岩寺景区过去发展的问题及措施、现在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和未来发展规划这三个问题,对当地管理人员进行了专访。在访谈中,管理人员着重介绍了未来将在中岩寺景区岷江对岸打造出一座优美自然风景与丰厚文化底蕴相结合的繁荣商业都市的创新发展规划。流萤映竹实践队了解到,这个规划采用积极的文旅发展模式,不对景区内部自然生态本身进行过度开发,而是利用旅游景区吸引人流量促进商业都市的发展进而拉动城市经济发展。这种良性的文旅发展模式,为中国旅游景区创新性开发以及新型乡村振兴发展提供良好借鉴。
通过先后对青神竹编艺术博物馆及中岩寺的实地考察,流萤映竹实践队总结出青神县乡村振兴的成功源于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宗旨,用乡村天然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萤火虫“夜经济”,走在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上。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441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