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习总书记在十八洞村提出“精准扶贫”的第十年。十年来,十八洞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首倡之地”行“首倡之为”,走出了一条可借鉴、可推广的精准脱贫好路子,成功摘掉贫困帽,更蹚出了一条创新的富民新路。8月7日,中南大学港澳台暑期社会实践——“十八洞村近十年文化发展与传承调研实践团”来到了精准扶贫首倡之地:十八洞村。团队深入十八洞村的生活,开展访谈、体验等调研活动,探究十八洞村十年来的发展与变化。澳门学子洪巧彬更是换上当地的特色民族服饰,在西部计划志愿者小张同志的介绍下开启了在十八洞村的“新生活”。
不变的地理位置,全新的精神面貌
跟随习总书记当年的脚步,我们探访了梨子寨,看到当年崎岖的石板路变得平整,看到简陋的屋子焕然一新。一户一户走来,家家都有了自己的小事业。或是开办农家乐,或是酿酒、养蜂、刺绣……曾经寥落的村寨如今变得生机勃勃。
村民们的眼睛都神采奕奕,工作积极性很高。介绍自己的工作时眼里满是热爱,展现出了对新生活的自豪和满意。在一家苗绣店里,经理热情介绍着苗绣的独特之处,讲到店里独特的设计创意和取得的成绩时更是发自内心地透露出一丝骄傲。石拔专老人常常坐在家门口,微笑的配合着游客们的提问和合影的请求。她的家里也收拾得干干净净,屋子敞亮整洁,墙上挂满了喷香的腊肉。我们一家一户地走着,听着西部计划志愿者小张给我们如数家珍地讲述这十年来一家一户的独特故事。正是这每一人、每一户的故事,汇成了这十年来十八洞村脱贫致富的发展奇迹。
不变的文化传统,崭新的产业模式
靛蓝拂动,深浅交错。蜡染世家体验院里,精致典雅的布料随着微风轻拂,靛蓝的制品印入眼帘,古朴庄重又不失生气,彰显出千年苗寨的静谧与深厚。
湘西苗族传统蜡染与扎染是民俗文化中的瑰宝,承载着湘西的独特文化,具有深浅虚实、变化多端的色晕的艺术效果。实践团也在此体验了扎染的全过程。依据一定的花纹图案在织物上进行涂描,再按涂描的形状仔细捆扎。体验者小心翼翼地戴着手套,将自己的作品放入纯天然的板蓝根染料中浸染,经过氧化和清洗,再轻轻地解开绑绳,一条精致的方巾就大功告成。
“像这样的体验活动,蜡染世家体验院里每天都上演十余场,大量的游客都非常乐意来体验扎染和蜡染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很多游客特别喜欢我们的成品。”体验馆的讲解员刘小玲像我们介绍道。除了扎染,独具湘西苗族特色的银饰和苗绣也成为了当地的特色产业。独具苗家特色的文化成了当地乡村振兴的金钥匙。“指尖艺术成为指尖经济”,带领更多的乡村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做到“妈妈回家”。
不变的生活气息,新鲜的“村民”面孔
临近饭点,饭菜的香气钻进行人的鼻尖。炊烟缭绕,夕阳的余晖伴随着腊肉的香气,氤氲在错落的苗寨间。傍晚的十八洞村,人间的烟火气洋溢满嵌在山头的竹子寨里。农家乐的老板端来热气腾腾的竹筒饭,一道道农家佳肴摆在长桌上,素未相识的客人们围坐一团,觥筹交错间,阵阵笑声传来,主人和宾客们都笑作一团……虽只有短短几天的体验,却有不少游客已融进十八洞村的生活,把自己当成了土生土长的十八洞村人。这便是十八洞村生活的魅力,可以让无数天南海北的游客们因十八洞村相识于此。
饭后漫步在十八洞村的石板道上,白日里热闹的景象早已消失,眼前的苗寨仿佛又回到了她神秘而又静谧的样子。听着蝉鸣,映着月光,实践团的成员们仿佛在这短短的几天里习惯了十八洞村的生活,习惯了这悦耳蝉鸣,欢声笑语。这里村民们的朴实与热情,以及永远敞开的院门无一不彰显出民风淳朴,家家户户守望相助。
以港澳台学生的视角去看内地十年的发展,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我们看见了十八洞村居民因幸福而发自内心的笑,看见在雾霭山岗间新添的砖瓦房,看见山野间一片又一片累累的黄桃林,看见家家户户傍晚升起的袅袅炊烟。澳门学子洪巧彬感叹道:“十年来,十八洞村充分挖掘自身的价值,在保留自己独特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同时,积极与新兴产业相结合。百姓们安居乐业,生活蒸蒸日上,走出一条令人瞩目的乡村振兴道路。”
在这样的文化体验中,我们港澳台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故事,主动化身中国故事的传播者,让中国故事漂洋过海,让更多人听见、看见。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406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