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爱在心,行在路,生命虽逝,大爱永存。大爱之迹为生命点燃荧荧光烛,为人间披上霞光如许。
杭州师范大学学生医疗咨询服务队在今年暑期延续往年的优良传统,秉承“关爱生命、关爱健康”的宗旨,成立“心心点灯,医德明心”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再次开展了“心心点灯——生命关怀计划”社会实践活动。点灯人们以“秉医者仁心,明吾辈之行”为主题,在半个月的时间里探访了来自杭州、金华、绍兴、嵊州等地区的几位遗体(器官)捐献者及其家属们,聆听他们与遗体(器官)捐献的故事,领悟生命的真谛,感受这世间无比真挚的大爱与温情。
与爱相伴,情暖人间
天涯有爱,情比春晖,心有锦缎,可越山海。
王叔叔是一个博才多学的人。在家时,他比较喜欢看新闻,了解时事,关注当下热点;工作中,他最注重的就是讲诚信,员工和合作方都非常信任他。在点灯人与他的妻子洪阿姨交谈的过程中,她说道:“我原先是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是我丈夫一步一步教会我如何识字写字,如何管理钱财,如何使用手机和电脑,如果没有他,我们夫妻二人的生活不会过得如此井井有条又充满趣味,我非常感激和依赖他。”
王叔叔在生病后,经常在互联网上浏览与自身疾病相关的知识,也就是在这时,他在互联网上看到了遗体(器官)捐献的宣传与报道。这些报道使他感触颇深,随后便决定在死后捐献自己的遗体,像这些报道中伟大的人们一样,为百姓健康与医学事业贡献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力,造福人民、造福社会。
当谈及对当前社会上关于遗体(器官)捐献现状的评价或建议时,洪阿姨说道:“如今我国各地的墓地资源越来越少,除此之外,我国现阶段的医疗水平也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原因之一就是捐献遗体的人数比他们要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另外,捐献遗体的人数减少,不但使许多研究和实验停滞不前,更让大部分患者在等待中去世。为了让中国的医学事业发达起来,为了让老百姓能够过上免于病痛折磨的日子,选择捐献遗体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生老病死是很正常的自然规律,去世之后能够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这是一件好事。”
图:点灯人走访途中
大爱无言,奉献无声
“死去的只是躯壳,生命将涅槃,生生不息,并以另一种形式存在。”这是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下的经典语句。
图:袁奶奶及其家属与点灯人合影
袁惠英奶奶出身于农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虽未曾接受过学校中的教育,但袁奶奶却非常好学,一直在努力学习认字写字;虽从没有离开过村子,但她的思想却并没有因此而封闭,有着十分开阔的眼界。在得知儿子的岳父岳母在后事处理上选择了捐献遗体,一直怀有同样想法的她果断决定签署遗体(器官)捐献志愿书。不是因为盲目跟风,而是心中的爱驱使她这么做。当点灯人问起时,袁奶奶说她只是做了一件自己一直想做的事,这并不值得惊讶。
图:袁奶奶与点灯人交谈
“尘归尘,土归土。人死了身体也就变成了尘土,与其火化,还不如把有用的器官捐献给有需要的人。”袁奶奶的豁达与开朗告诉点灯人们,生命应该有不同的形态,对待死亡的态度也可以更加多元。
脚沾泥土,手撷芬芳
人生一度古来珍,捐献身躯大爱纯。
周信连爷爷是农民出身,其为人板正且脚踏实地,他一生都在田野中辛勤劳作、挥洒汗水,用劳动来描绘他们一家的幸福生活。他的女儿周海英阿姨在谈话中向点灯人们提及:“家里的一砖一瓦全靠他这么多年以来的省吃俭用而砌成。”
事实上,周爷爷是在深受新冠病毒折磨时决定捐献自己的遗体,签署遗体(器官)捐献志愿书。他认为,疫情当前,与其将遗体烧掉,还不如捐给学校或者相关机构来做研究,发挥其更大的价值,为医学事业和人民健康出一份力。
另外,点灯人在谈话的最后阶段了解到周爷爷的妻子任红琴奶奶与周爷爷一同签署了遗体(器官)捐献志愿书。这样真挚的感情令大家感动不已,他们夫妻二人的忠贞坚守与奉献精神让生命在大爱中延续,让离别在奉献中重聚。
图:周爷爷与任奶奶的遗体(器官)捐献志愿书
周爷爷的善举让点灯人们明白,虽然残酷的疫情阻隔了人们相见的脚步、带走了许多人们的生命,但它却让世界因爱聚合、使人间暖意融融。人的顽强,在无法抗衡的天灾面前,闪着微弱的光。人类的爱,在极端威严的自然面前,维系着微小的力量。
图:周爷爷的家属与点灯人合影
每个人都有从善向善的初心,活在这珍贵的人世间,总有人默默地捧出一颗丹心,献与亿兆生灵。他可以是医生,可以是农民,可以是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他们用奉献来诠释生命的厚度而非长度,他们引燃自己、发出光热,来领悟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愿逝者安息,愿平安喜乐;愿生命永续,愿大爱永存。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177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