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吴地与蜀地古代和近代文化差异,以及经历新中国成成立后数十年的发展建设,现代的吴蜀文化的差异以及发展建设情况的差异,展现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紫卿书院)“吴与蜀”发展观察个人实践项目的开展者于7月1日至7月7日,以及8月14日至8月24日,分别前往江苏省苏州市、四川省德阳市、四川省成都市三个地区,开展考察吴蜀文化与发展建设的实践活动。
实践开展初期,实践项目开展者先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先进行吴地文化与发展建设的考察,后进行蜀地文化与发展建设的考察的实践项目开展流程。在实践项目开展流程制定后,通过网上资料查找的方式,初步了解从古至今吴蜀文化发展变迁以及两地变化的大致情况。在此之后,项目开展者进行了线上文献查找阅读、调研问卷发放,线下实地考察、博物馆参观、专题采访等活动,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两地文化与发展建设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了解,对各个方向做较为准确的分析。项目开展者通过以上方式开展实践考察后,最终完成主题为对吴蜀文化与两地发展建设对比的调研报告。
通过线上调研问卷的发放与线下对考察地居民采访的方式,项目开展者分析了在三地居民中对于吴蜀文化与发展建设情况的了解程度。发现绝大多数居民对于吴蜀两地古代与近代文化都有着初步的了解,其中约百分之八十的民众主要是从阅读书籍、观看影视剧等方式了解吴蜀古代文化,了解最为详细的是吴蜀两地处于东汉末年与三国时期的。而对于吴蜀两地近代时期文化与历史的了解,则主要是通过现代历史教育的方式了解,其中约百分之九十的民众表示对于吴蜀近代文化与历史中的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与历史事件有着了解,约百分之六十的民众表示对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与历史事件有着了解。吴蜀两地现代文化变迁与发展建设方面,仅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民众同时对于两地的情况有着相对详细的了解,而百分之七十的民众对于吴或蜀单独一地情况有着基本了解。项目开展者从民众所填写的问卷与采访所回答的言语间,体会到了两地文化与发展建设的变化。
在实地考察中,实践项目开展者参观了苏州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都江堰博物馆、李调元纪念馆这四个博物馆。在苏州博物馆,了解了苏州历史、文化、艺术的魅力;在金沙遗址博物馆,了解了古蜀先民在金沙时期的生态环境、生活场景和宗教祭祀;在都江堰博物馆,了解了战国时期由李冰所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对于生态保护的同时利用自然资源的建造理念;在李调元纪念馆,了解了“川菜、川剧之父”李调元的生平以及家乡小县城——罗江于抗战时期的历史事件和红色文化传承。
从古至今,吴蜀文化都是两地人民数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孕育出来的蕴含丰富创新因子的文化奇葩。由于所处不同地域, 所属的经济人文背景存在差异, 在与时俱进的发展中同中有异, 异彩纷呈。
以往的吴地文化以尚德崇文、兼容并蓄、和谐之美著称。而如今的吴地文化却在“和”的基础上追求“异”,希望多元开放, 与时俱进, 多音和鸣,在继承吴地文化的优秀基因的同时, 又吸纳其他异质文化的精髓。吴地在经济、文化、城市建设领域, 既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又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以往蜀人历来被外界称作是“小富即安、盆地意识、保守封闭”,然而蜀地人民却不缺乏对新鲜事物的追求和对自我的反省与批判。而蜀地文化一直都是兼容并包,渴求开放的。从先秦时期开始,历朝历代蜀地都接收了诸多外部移民,不断汇集多地文化,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蜀地文化。
现代蜀地文化在具备多种、多元、多重的特性的同时,也在不断随着蜀地的发展建设而进行文化创新。在对本土物质性和非物质性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方面,“非遗节”永久落户成都, 四川的绵竹木版年画、蜀绣、蜀锦、成都漆艺、竹纸制作、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等“非遗”传承也都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对制作技艺和手法进行了创新。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近代,吴蜀两地都孕育了璀璨的文化,在现代,吴蜀两地更是传承着先烈的革命精神与红色基因。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122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