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8日至23日,重庆大学“遇建”实践团一小队成员前往重庆市南岸区南滨路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以“朝天门的变迁与发展”为主题,立足于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高质高速建设下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历史新高度,依托同学们的专业素养与人文视野,通过实地勘察与市民走访以及多渠道相关史料、资料的收集解读,对朝天门广场改造新建的历史性成果与社会性地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实践团成员记录新朝天门广场及周边风光
小队成员在实地考察过程中,用相机记录下新朝天门广场上来福士大楼与渝中半岛建筑群以及长江、嘉陵两江交汇口相得益彰的城市风光,作为展示山城独有景观风貌的视觉资料。与此同时,小队成员沿途对部分在场市民进行了简单的采访,了解到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域市民对朝天门广场改造新建的看法,站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角度上,聆听群众的声音,以市民的各方面意见为切入点,了解发现城市“快”建设与“大”建设对群众的影响与变化,思考新时期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该如何最大化地为人民谋福祉。
对来自重庆本地和外地的路人进行采访
被采访的几位市民的看法传达出了不同的感受与观点,一位外地游客表示对新朝天门广场充满期待,新建筑来福士大楼因其宏大体量、独特造型、核心区位成为游客心目中“地标”性的存在,并吸引各路游客争相合影。一位当地居民则表示对新朝天门广场充满信心,对其予以肯定与褒奖,而家里的老一辈人则因新朝天门广场对原有生活习惯、状态的打破对其怀有一定的质疑与不满。
即便市民们对新朝天门广场褒贬不一、质疑的声音一度成为主流,小队成员依然能够从中得出市民们对“新”事物的普遍好奇与向往,以及在新时代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对建设成果与未来的期待与展望。不难发现,盼发展仍旧是市民的心中之所想,发展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新”与“变”正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内核。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老一辈人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不高,其中必然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这从某种角度反映出发展不是无中生有,也绝非是一蹴而就的,相反,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敢于尝试、扎实基础,通过实践获取真知灼见,同时要紧跟群众,聆听人民群众的声音。
在此次实践中,小队同学们增长了见识,提炼了知识,深入群众、解读时代命题,身体力行地深刻实践了“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中国”的时代使命,为将来更好地发挥专业才能、回馈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积累了宝贵实践经验与思想基础。
重庆大学“遇建”实践团一期小队选择以重庆市中心著名地标建筑为实践起点,以专业知识的视野调查研究不同地域的特色建筑,通过实地考察与走访等,旨在发掘其背后的历史时代背景和其所承载的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历史轨迹与优秀成果。实践团以此次实践为契机,锻炼自我、亲近社会,由浅入深地积极参与推动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时代社会治理格局,实现长效化、可持续的发展。
重庆大学“遇建”实践团
记者:王家兴
拍摄:陈麒竹 赵雨涵
2023年8月23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122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