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首批100个种子项目示范队——广州新华学院雕情贝艺实践队(以下简称“实践队”)前往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汕头小公园进行贝雕文创产品实地调查,旨在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当今人们对文创产品的购买意愿、价格定位及产品预期。通过实地调研,资料整合,开拓可行度较高的贝雕文创生产及销售链,提高潮汕贝雕的知名度,促进贝雕系列文创产品市场化,助推潮汕贝雕的发展。
参加第一届非遗人才市集展览会
实践队在贝雕收藏家卢湘莹女士的带领下,来到汕头小公园参加非遗人才市集展览会,展览会设有18个展位,每个展位都设有不同种类的非遗工艺品。各种精美的非遗成品交相辉映,展现了潮汕非遗的多样性。到达四号展位——汕头贝雕展览区,映入眼帘的是各种不同种类却又十分精美的贝雕作品。由于不同贝壳拥有不同的色泽和形状特点,贝雕匠人会根据作品题材的不同,对贝壳有着巧妙的运用:带斑痕的贝壳,可锯成惟妙惟肖的树木躯干;带螺丝旋纹的贝壳,可切成如云般的仕女发髻……既有刻画人物和动物形象的,又有描绘花草和山水的,多姿多彩、惟妙惟肖。在展位前,潮汕贝雕传承人林汉桂先生(以下简称“林老”)向实践队讲解了贝雕工艺品的制作过程。林老虽年近古稀,在制作贝雕这方面却依旧“宝刀未老”。为让队员们更好了解潮汕贝雕,林老握着实践队队员的手去触摸贝雕工艺品,让队员们感受贝壳打磨之后的质感及纹路,他希望用这种近距离接触的方式,让实践队队员亲身体会潮汕贝雕的细致魅力,感受潮汕贝雕的精妙生动。林老最大的梦想就是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且喜欢潮汕贝雕,所以他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宣传非遗,用匠人精神坚守在传承非遗贝雕的“第一线”。
共同探讨潮汕贝雕市场化之路
为探讨贝雕文创产品市场化之路,贝雕收藏家卢湘莹女士与实践队队员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队员们在交流中收获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贝雕这门非遗工艺也更加了解。潮汕贝雕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所含有的历史底蕴,是常人所远远无法想象的。由于贝雕鲜为人知,相关资料收集仍然不足,历代贝雕手艺人通过贝雕来记事,便成为了珍贵的历史史料,给历史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依据,也是实践队研究贝雕市场化可行性的相关依据。在采访时,实践队将林老和卢湘莹女士讲述潮汕贝雕历史、与潮汕贝雕的缘分等口述资料进行了详细整合,为后续研究潮汕贝雕的人们留下参考资料。
携手传承贝雕精神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没落的时候,像林老这样的非遗守艺人,为了他们所热爱的事业殚精竭虑,这种匠人精神,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在制作贝雕过程中,林老动情感慨道:“还是放不下啊”。这位为了贝雕操劳了大半辈子的老先生,真正做到了“一件事做一辈子”。“你们愿意付出一份力,我愿意付出一百份力”,林老对潮汕贝雕的感情,早已深入他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幅精美贝雕画的背后,蕴藏着的不仅仅是浓厚历史底蕴,更多的是手工艺人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
通过参观贝雕工作室,了解贝雕的制作流程,实践队对贝雕这一非遗文化的认识大大加深,也为实践队后期的市场化调研打下了基础。潮汕贝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也是千千万万个“非遗守艺人”一生都在追求的理想,唯有将贝雕与当打人喜闻乐见的元素相结合,才能使贝雕这颗蒙上薄雾的传统文化重焕光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998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