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力度,提高新时代年轻人对非遗保护的文化意识。2023年7月12日至7月17日安徽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龙窑”实践团队前往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痘姆乡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痘姆古陶发展历史,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搭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桥梁。同时以大学生志愿者的身份深入农村进行志愿服务工作,开展关怀空巢老人,关爱留守儿童相关主题社会实践主题活动。
初到红星村,专访村书记
图为红星村党群服务中心
7月12日下午,实践队成员赴安徽省潜山市痘姆乡红星村,特邀红星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储昭敏进行专访交流。主要围绕红星村痘姆古陶给当地带来的经济影响,并对当地“陶村”模式的发展现状进行详细介绍。储书记首先将红星村的地理特征、村庄特点以及民风民俗等基本情况做了一个简单介绍。随后,实践队成员在储书记的介绍和带领下参观当地特色茶园、中草药种植基地和茶油基地三大红星村特色农产。始建于清朝乾隆中期的“方家花屋”更是赋予了当地浓厚的历史氛围,上凤下龙的独特设计、匾额“唯吾德馨”的点睛之笔、不落窠臼的砖木结构无不吸引着实践队员的眼球,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图为专访红星村书记
追忆千古情,探寻古今陶
7月13日上午,“龙窑”实践团成员前往痘姆古陶非遗传习基地进行暑期三下乡挂牌仪式。团队跟随着潜山市天柱陶瓷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人之一赵冬爱窑主的脚步,分别参观了痘姆陶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厅、传统痘姆陶老工匠制陶场所、大师工作室以及痘姆古陶展览厅。此次参观使实践队成员对痘姆陶的悠久历史、发展过程和制作工艺等方面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在与赵窑主的座谈交流中,实践队成员更清晰的了解到如今天柱陶瓷有限公司的商业模式和未来规划。同时实践队成员与赵窑主就陶瓷工厂式生产线、开展旅游研学模块以及互联网+陶瓷模式进行深入探讨交流,积极探寻痘姆古陶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的切入点。
图为团队与赵冬爱窑主举行实践活动挂牌仪式
图为实践队成员参观痘姆陶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厅
图为老工匠制陶拉胚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赵冬爱座谈交流
深入痘姆乡,调研陶文化
7月14日上午,实践队成员来到痘姆乡人民政府,特邀方晶副乡长进行“痘姆古陶,振兴乡村”的主题访谈。主要围绕非遗+文创、非遗+研学以及非遗+特色街区三大乡村振兴战略措施展开详细介绍。实践队成员了解到痘姆陶具先后参展北京世园会、深圳文博会等国内外大型展会,并作为安徽礼品走向海内外。同时,依托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积极发展乡村游、研学游,实现陶文化与乡旅游双向赋能,创新非遗活态传承。同时为使非遗制陶激活乡村经济,带动乡村发展,乡政府大力打造特色陶村,让更多村民参与到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去。在访谈结束后有实践队成员表示:“痘姆乡如今正努力实现一业兴而百业旺,世外‘陶’园正面向全国乃至走向国际。”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副乡长方晶进行主题访谈
投身志愿服务,关爱老人儿童
7月15日上午,实践队成员联合当地志愿者,开展了“朝阳正希,夕阳不垂”的主题志愿服务活动。旨在关怀空巢老人、关爱留守儿童,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实践队成员为独居老人送去油、米、肉等一些生活用品。同时实践队成员详细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坐下陪老人面对面、心对心交谈,了解老人生活上的困难与需求,在小事上搭把手。贴心叮嘱老人天气炎热,注意出行,用实际行动传递浓浓的温情与关爱。临走时,老人握着实践队成员的手激动的说:“天气这么热,你们还跑来看我这个老婆婆,真的很感动!”
图为实践队成员慰问独居老人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独居老人告别
7月15日下午,实践队成员与当地青年志愿者一起随访红星村中几户留守儿童家庭。腼腆的孩子们对实践队成员充满好奇,实践队成员通过与小朋友的沟通交流进行答疑解惑,同时大家还耐心辅导小朋友写作业,教小朋友读书方法。实践队成员希望能借此让小朋友丰富生活、转变思想、开拓视野,用爱点亮一盏灯,让他们的童年充满快乐与希望。此次活动不仅为留守儿童们送去了温暖,也让实践队成员们深入了解到农村留守儿童到现状和需求,更加积极参与相关公益活动,为留守儿童带去希望和温暖。
图为实践队成员辅导小朋友暑期作业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小朋友的合影留念
通过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成员们不再局限于互联网上的文字字符,而是用双耳仔细聆听乡土声音;用双眼感受中华文明千年魅力;用行动诠释青春活力。实践队成员切实体会到非遗文化的繁荣兴盛,探索出非遗文化(就痘姆古陶个例推广)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一业兴而百业兴,百业兴则民生旺。同时也深感,乡村振兴才是新时代中国最大的公益事业。
作者:涂昊翔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922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