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 内蒙古8月5日电(通讯员 刘鑫怡 赵红)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被国人尊称为“母亲河”。黄河流域孕育了多种民俗文化,婚俗文化便与黄河民俗文化息息相关。在黄河流域广大地区普遍都是以姻亲关系联结起来的村落,而婚礼又是建立姻亲关系的重要环节,所以老百姓对此都非常重视,将婚礼称为“终身大事”。2023年7月31日到8月6日,青岛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大河安澜社会实践团成员分别赴山东省滨州市与内蒙古赤峰两地调查当地的婚俗文化,了解当地主要的婚俗、结婚彩礼等问题,以及他们对于现行婚俗政策改革的看法与建议。
研学婚俗展览馆,历史流变中彰显传承
实践团成员首先来到位于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的婚俗文化展览馆,邹平婚俗文化展馆是长江以北首个婚庆婚俗文化主题展馆。展馆面积70余平方米,分为曾经的婚礼、邹平婚礼60年、婚俗文物、美丽新家庭、世界各国婚俗等五个部分。 展馆外迎宾墙上展示了对婚姻不同周年的称谓,从七周年的铜婚,到七十周年的白金婚。“曾经的婚礼”部分通过视频、文字、图片等形式介绍了邹平明清时期的传统婚礼所遵循“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婚俗文物”部分则展示古代定情信物,以及建国后不同年代的结婚证书。结婚证书从“奖状”
般大尺寸模样演变为如今的红皮小本,是婚俗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逐步简约化又不失仪式感的重要改变,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走进社区街头,与百姓共议婚俗
实践团成员分别到内蒙古赤峰与滨州市邹平两地进行采访调研,实践团成员从市民口中得知,每个地方的婚俗各不相同,每个县级市下的各个乡镇也略有差异,以彩礼为例,有的乡镇只需2-3万,而同一个县级市下的另一个乡镇则为10万以上,这与不同乡镇的经济水平有关,市民表示,如果两个不同乡镇的男女联姻,又恰好联姻至高彩礼的乡镇,这确实加重了普通家庭的经济负担。在谈及传统婚俗转变话题时,市民表示,最近几年“婚闹”、“天价彩礼”、“高额随礼”“数辆名牌迎亲车队”等现象减少了很多,婚礼仪式与婚俗文化变得文明、简朴而又庄重,时代新风尚逐渐在滨州、内蒙古两地落地生根。
探寻婚俗文化,讲好黄河流域不同民俗故事
婚俗文化与黄河文明息息相关,其因流经不同地区又有较大差异。从调查问卷及采访结果得知,内蒙古广大牧区人,在男女双方订亲时从来不立文书,而是以接受媒人敬酒磕头为准,如果女方父母听媒人介绍男方详情后表示同意,便接饮媒人的敬酒。这时,由媒人向女方父母行磕头礼以示订婚成立。滨州市定亲则举行传统宴席,主食必须吃饺子,寓意阖家幸福、早生贵子、团结之意,同时借此宴席感谢帮助过主人的亲戚朋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都有不同的婚俗习俗,但因同是黄河文明的一部分又大同小异,讲好黄河流域不同民俗故事,才能让黄河文化从历史中出圈出彩出新。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上千年历史发展中沉淀的人文精神、风俗人情、历史文化等的结合,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黄河流域民俗文化对推动民俗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不仅有助于加强对黄河民俗项目、历史风俗、人文精神的保护和传承,延续历史文脉,还有助于在新时期提高民众对黄河文化的认同感,有助于在新时期将黄河文化发展融入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格局,发挥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调研婚俗,传承黄河流域民俗文化,人文学子重任在肩,一直在路上。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907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