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站在时代的新起点上继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文化强国溯本求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革故鼎新,是我们在新时代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历史使命。2023年7月7日上午,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赴眉山“苏”写遗风古韵,踏寻文脉新篇——“重走总书记足迹”社会实践团队来到眉山市三苏祠进行调研,充分发扬坚定文化自信、敢于担当使命、奋发有为青春的精神,与社会共助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回望古祠风韵,再续文脉悠长。七月盛夏,万物繁茂,“三下乡”社会实践团的成员们首先参观了三苏祠古迹和三苏祠历史博物馆,沿着青砖铺成的小路走入祠堂,放眼望去,祠内古树参天、笔直苍劲。这些千年古树正奋力抽出新枝,焕发新芽。团队成员们沿着大门、前厅、飨殿、启贤堂、来凤轩一步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的足迹徜徉在悠悠古祠里,惊叹地沉浸在千年醇厚文韵中,感慨地驻足于匾额楹联前。展厅中的各类诗词古句、案牍文集不断与实践团队的成员们内心产生激烈碰撞,与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文化自信’遥相呼应,激起广泛共鸣。此时观照古今,社会实践团成员们内心的答案坚定而清晰,我们今天所弘扬的时代价值一定是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的,一脉相承、历久弥新。
紧系情感纽带,承载文化基因。为了更深刻的理解三苏文化,实践团队的成员们对三苏祠本地的居民们进行了调研访谈。对于三苏祠本地的居民来说,三苏文化从来都不是生硬死板的说教,而是潜藏在祖祖辈辈们身体力行的操行中,深刻的拓印进了当地的血脉联系中而成为一种情感的纽带。“小孩听故事,大人立人生。”对于本地的小孩来说,三苏祠的故事是从幼时便长久熏陶的记忆,三苏的事迹不仅仅是他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更寓含着人生成长中最基本的道理,从而为他们立起一座人生引路的灯塔。“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风和文脉传下去,在这个过程中的坚守与满足就是文化自信。”这是在访谈本地居民时,老大爷洋溢着微笑而又骄傲的话语。饱经岁月亦未褪色,光阴流逝更增厚重。对于本地的居民来说三苏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做人的道理和浓浓的归属感,承载着中华民族历经千年而愈加深厚的家国情怀,对他们来说三苏文化中的教慈仁爱、立德修身、豁达乐观等文化基因早已沁入骨髓,成为一种为人处世的精神原动力,一种文化与生命的哲学。
生命照映历史,时代浩荡洪流。三苏文化一定是有生命的,它既可登大雅之堂,也可入寻常之家,它就这样的走着,走来一千多年又向着未来走去。当传统文化只有被大众熟知、参与和传播起来,才能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焕发强劲的生命力。经过社会实践团队的实地调研,目前,三苏文化在当地政府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下正在重新焕发光彩,碑廊传拓技艺、楹联艺术欣赏、微话剧表演、宋代文人四雅“焚香、点茶、挂画、插花”体验、东坡竹文化体验等诸多本属于历史的“记忆”,正在当代被逐渐唤醒。既有千年历史带来的距离美,又有文化基因携来的亲切感,传统文化正在激活久远的文韵,点亮当代的火炬。
“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昭示着在时代的浩荡洪流中坚守文化自信,肩负新历史使命的责任与担当。踏寻三苏文脉是对过去的守望,亦是对未来的奔赴,有了这种文化存续的紧密联系、这种文脉基因的薪火相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有了走向时代和未来的坚实基础,文化自信就有取之不竭的根脉源泉,中华文明在当代便更具坚实可依的承载基因。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822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