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舒城7月5日电(通讯员 刘佳)
近日,成员们有幸采访到了舒城县的抗洪英雄许芳华老人。作为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许芳华老人是当时修建大坝的一线工作者。带领女同胞们战斗中前线具有非常高的贡献,自己也因为贡献突出做到三个月入团六个月入党。她身上所展现的红色基因和龙河口精神仍然如火焰般燃烧着,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
回望当年,许芳华老人告诉成员们,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一个夏天,龙河口突发洪水,将附近的村庄和农田淹没,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当时的她看到这一情景后,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于1958年十月底参加了大坝建设,当时的她仅仅只有20岁,结婚才三天,毅然决定参加抗击洪水,修建龙河口大坝。
图为当时人们在修建龙河口大坝 中国青年网刘冉阳摄
在这浸润这革命精神的土地上,还有一段传奇故事。在访问许芳华老人时,当谈到在修大坝时印象最深的事件时,老人讲述了她们由年轻女同胞们组成的刘胡兰突击排与年轻男同胞们组成的董存瑞突击排进行比赛,在开始的两三次比赛中由于男女力量的差距皆以失败告终,男同胞们光着膀子麻绳磨破了肩,鲜血与汗水一同消失在泥土里也没有退缩一分,女同胞们穿着厚厚的衣服,汗水如雨水一般流下只为多做工作,在第五次比赛中女同胞们终于取得了胜利,也让她们得到了更多人的了解,创造了巾帼不让须眉的传奇故事。
许芳华老人的坚定信念和不畏困难的精神不仅仅是她个人的品质,更是代表着整个刘胡兰突击队的共同理念。她们身上的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既是对革命先辈的致敬,也是对当下革命精神传承的呼唤。正是因为有他们这样一群为国家和人民默默奉献的人,人们才能够拥有今天的美好生活。
图为许芳华老人在回忆当时修大坝时的情景 中国青年网卓越摄
许芳华老人回忆说:“那时的生活环境十分艰难,住在简陋的茅草棚里,十几位女同志同住一起,在地上用茅草铺成床铺,每每当下雨时便是棚外大雨棚内下雨,没有可以替换的茅草;吃的是后方提供的红薯干以及少量的稀饭。那时候我们没有先进的工具和设备,只有一颗不畏困难的心和对人民的无私奉献。”在问到在建设最危险的事时,许芳华老人提及到三次大坝合拢中的第二次,因为要人工截流,许芳华同志当时在和其他女同志们一起站在水中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前面用岩石挡住,后面组成一道人墙,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身体形成人墙,顶住洪水的冲击,一寸寸修建大坝。他们团结一心,默契配合,日以继夜,努力抢修大坝,在洪水来临前的最后一刻,成功地战胜了洪水。
图为许芳华老人的最低生活保障证和残疾人证 中国青年网卓越摄
现在的龙河口大坝不仅成为了当地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更是一座见证着抗洪精神的象征。在采访中,成员们了解到许芳华老人一直致力于弘扬龙河口精神,将这种精神传递给新一代。她说:“无论我们面对什么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勇往直前,一定能够克服所有的困难。”这样的奋斗信念激励着年轻一代,让他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目标和信念。
图为成员们和许芳华老人的合影留念 中国青年网卓越摄
龙河口精神是舒城县至今传承的重要宝藏,它寄托着对抗洪水的英勇精神和团结奋斗的意志。许芳华老人和她所带领的突击队成为了这一精神的载体,他们挡住了洪水的冲击,保护着家园的安全。他们不畏艰难,彰显了红色精神的伟力。
在采访中,成员们了解到许芳华老人一直致力于弘扬龙河口精神,她教导年轻一代要自觉地传承红色基因,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为乡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红色基因传承团的成员卓越在经过这次采访后表示,这次访谈让他们感触颇深,他们要学习建坝时期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继续传承和发扬万佛湖精神。
在这个浸润着红色记忆的土地上,许芳华老人和他所带领的突击队是一面旗帜,他们用实际行动传递着革命先烈的遗志和精神。他们的事迹激励着大家,鼓舞着人们勇往直前,谱写属于新时代中国人的壮丽篇章。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793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