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张车票,汇聚在繁昌县火车站。10天的学习,在今夏的八月进行,志愿者们一同领略剪纸文化的博大精深,一同谱写青春剪影的红色剧本。8月20日,安徽师范大学德雅书苑赴繁昌老年大学剪纸技艺承习实践团队活动圆满结束。这是剪纸文化传承活动的第三个年份,三年来总有一批来自五湖四海的志愿者们在暑期主动肩负起剪纸文化的传承任务。今夏,实践团队依旧用热血“寻匠人、承匠心”。不忘初心,一直在路上。
初遇:都是懵懂模样
总行程近27个小时,辗转多次。8月10号下午三点,志愿者们终于来到了繁昌老年大学。这是繁昌县唯一一所为老年人开办的文化学习场所。一共有两栋楼房,其中开设了剪纸班、书法班、摄影班,以及古诗词鉴赏班等等。当志愿者到达实践地点时,繁昌老年大学已经放暑假了,但仍旧有三五个剪纸教师以及老学员热情迎接他们的到来,这让志愿者们倍感温暖,也让他们明白,未来十天的学习,是庄严而有意义的。
“欢迎大家来我们剪纸班!”翟晓玲老师第一个走上讲台,用热情的声音迎接志愿者们。随后,她向团队介绍了剪纸的发展起源,这让初次接触剪纸的队员们感到新奇。教室后墙有一幅幅作品,都是剪纸班老学员的共同成果。“剪纸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通常和祈福纳吉有关,除去丰富的寓意它还是一种个人爱好”翟晓玲老师脸上洋溢着自豪的表情,向志愿者们介绍道。这让每一位到来的学子都感到此行的意义重大。
在完成基础教学后,翟晓玲老师给志愿者们分发了剪刀和红纸,开始教他们剪出自己的入门作品:一只蝴蝶。拿到红纸的志愿者们略显窘迫,不知道该怎么进行裁剪。在一旁听课的老学员们纷纷站起,耐心而详细的教导着懵懂的志愿者。从折叠,到勾线,再到戳洞裁剪。一步步下来,每个学子的手中都飞舞着赤蝶。大家相互分享着自己的成果,很是开心。时钟在滴滴答答的走着,在场的老师和学生们都忘记了黄昏将至。就这样,基础学习持续了几天,志愿者们也已在每天十个小时的裁剪中褪去懵懂,投入到剪纸文化的继承中来。
相伴:我们一起成长
“老师,我想知道怎么剪出恐龙!”“老师,我想剪光头强!”“老师,你会剪冰淇淋吗?”孩子们争先恐后的问着。这是在团队举办的第一次活动上,当志愿者们学会了剪纸后,决定在繁昌图书馆举办一次公益教学,用14个人的力量让更多的孩子学会剪纸。此时,志愿志们已成为一名小老师,而他们手中的剪纸成果,也已不再是尚未成熟的作品了。“我们和自己的作品一起成长了。”实践队员柳婉姝打趣道。
为了让更多的人接触到剪纸文化,志愿者们每天晚上抽出三个小时齐心协力剪出十二生肖、各大习俗节日、各种星座图等等,在义务教学活动结束后分发给前来参加活动的小朋友以及图书馆工作人员们。除此之外,队员们还制作了一百份问卷调查,抽出一下午的时间兵分三路进行采访。共回收91份有效问卷,大致了解了剪纸在群众中的印象,进而让更多的人关注剪纸文化。
在实践的最后几天,志愿者们和剪纸班老师约定一起制作一幅大的剪纸作品,当成这次学习的收官之作。从图案设计到模板打印,各种人像和建筑物以及花边、牡丹、蝴蝶、燕子、小鹿、柳树……每一个细节处都由学员们独立完成。当这些图案拼接结束后,志愿者们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假如时光能倒退回第一天,他们一定不相信摆在眼前的,是自己的作品。这是一种成长,在文化传承的路上,志愿者们学会新的技巧和知识,而这种文化也因志愿者的加入,变得精彩纷呈。
告别:传承不结束
十天匆匆,离别将至。当志愿者们用双手撑起沉甸甸的作品时,才真实的感受到时间的重量。课程结束的那个上午,剪纸班老师在粘贴作品时偶然的哼起歌曲,志愿者们也开始用自己剪的梅花装扮彼此。那是十天学习中难得的闲暇时光。14名学子初遇时都不熟悉,但经过这段时间的相伴已变得十分亲密,尽管有时候会因为过度投入剪纸而一上午也不说一句话。但是共同进步的日子,是最美好的回忆。
实践结束了,可文化传承的路却没有尽头。一代又一代年轻的力量会加入传承的行列,重走志愿者们走过的路。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剪纸作品绽放在这个热情的夏日。“同学们,剪纸文化只靠我们老年人是远远不够的,感谢你们的到来。也希望你们能在以后的生活里,勇敢追求自己热爱的事情。”剪纸班老师翟晓玲感动的说道,让每一位志愿者都感到此行意义非凡。
走进繁昌,不只是为了学习剪纸,更是为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十天,志愿者们用自己的双手,剪出这一夏最美的青春。尽管这个团队的故事结束了,但明年八月,依旧会有一批新学子,带着朝气来到这里。从初遇的懵懂蜕变,让剪纸延绵流传。薪火相传,寻匠承心。传承,一直在路上。(安徽师范大学文\高晓慧图\高晓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77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