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广州新华学院学子三下乡:泥、釉、火、艺:何家父子在岭南的“屋顶”上续写千年陶塑艺术

来源:广州新华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作者:林杨 林烨

古建筑陶塑瓦脊,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雕刻为工艺,创造出各种形象生动、寓意吉祥的瓦脊造型,为中国传统建筑增添了独特韵味。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化的推进,这门古老而精美的建筑装饰艺术正面临着市场需求降低、传承困难的困境,急需得到人们关注与保护。为了探究古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的传承现状及未来发展,世外“陶”源社会实践队分别拜访了非遗传承人何湛泉、何大智父子,听他们讲述关于陶塑瓦脊的故事。

何湛泉:遵循古法,传承精神,促文化发展

何湛泉,广东传统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古建筑陶塑瓦脊修复专家,著名古旧石湾陶器收藏家,被认定为首届“广东省传统建筑名匠”之“陶塑技艺名匠”。

一见钟情,陶塑之路的探索者

何湛泉的陶艺之路是如何开启的呢?一切都要从他父亲收藏的一件岭南盆景假山说起。“小时候,我最喜欢爸爸那盆假山下面的两个石湾小公仔,我很好奇它们是怎么做出来的。”当父亲告诉他,这些公仔是用泥捏成的时候,他觉得不可思议。从那时起,他便产生了学习陶艺的念头。“我的父亲是我的第一个恩师,是他为我打开了陶艺的大门。”何湛泉说。

第一次接触到陶塑瓦脊这项古老的岭南建筑装饰艺术时,何湛泉的内心感到一种难言的震撼和激动。从那以后,他便与陶塑瓦脊结下深厚的缘分。1980年,正值年少的何湛泉毅然从家乡中山小榄奔赴佛山,师从陶塑名将劳直先生,刻苦学习陶塑瓦脊制作技艺,学有所成后又返乡创办“菊城陶屋”,决心要用一生去钻研和传承好该项技艺。

古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匠人们用自己的巧手与创意,将岭南文化中的图腾和吉祥物,用陶土绘制出一幅幅生动的手卷画,描绘出岭南的美景、人文与历史。

“它凝聚了岭南地区汉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祈祷,以及对祖国历史和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何湛泉说,“陶塑瓦脊文化的精髓在于人物形象,它以立体生动的艺术作品展现了岭南的粤剧文化、中国的经典故事,如昭君合番、水浒传等。”

何湛泉介绍陶塑作品中各种图腾背后的含义

遵循古法,传统陶艺的继承者

何湛泉报以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坚持对工艺的执着追求,创作出了一系列既精美又富有文化内涵的陶塑瓦脊作品。多年的实践使他对陶塑的生产模式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认为泥、釉、火三样构成了陶艺品的前世今生,每一道工序都要恪守古法、层层把关、精心打磨。

他说道,选泥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因为每堆泥的化学成份都不尽相同,所以要想制定出一套可持续使用的配方,就需要不断地试验和改进。釉料的选取则更为讲究。“我们老祖宗十分有智慧,可以以旧为师,化废为宝。”他遵从古法将桑枝灰、禾干灰等原料调制成天然植物釉,并添加各种矿物、金属等成分。在未烧制前,釉料颜色呈灰黑色,但在高温下釉料会发生化学反应,使陶艺品呈现出各种美丽而又古朴厚重的色彩,这就是“一色入窑,出窑万彩”的奥秘。

最后最为关键的步骤便是“过火山”。“烧火是最后一关,成败得失就是靠火山”,何湛泉对此这样评价。没过火山之前是泥,通过高温煅烧之后才能变成陶塑工艺品。龙窑是由砖和石头砌成的、用于烧制陶器的火炉,其运用“水向下流,火往上走”的原理,能使窑内达到烧制陶器所需要的1250摄氏度高温。

在电窑、煤窑盛行的现状下,我国继续沿用龙窑烧制的人少之又少,何湛泉却坚持沿用传统制作技艺,在菊城陶屋中修建了一条龙窑,自建成至今,从未熄灭。由于一年四季气候各异,人工控火十分考验匠人的技术,从最开始的“烧一窑坏一窑”到如今近九成的烧成率,前后历经了40年。

何湛泉讲述制作陶塑瓦脊的流程

传承文化,做历史文物的“唤醒者”

在创作的同时,何湛泉也投身于文物修复的事业,带领团队亲自前往广州、深圳、香港、佛山、惠州、清远等地开展陶塑瓦脊修复工作,让无数即将埋没在历史的洪流里的陶塑瓦脊重现光彩。他遵守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每一件经过他之手的文物都恢复往昔光彩,但难以看出修复的痕迹。

尽管在文物修复方面,何湛泉有着丰富的经验与精湛的手艺,但在每一次修复任务开展前,他都会花大量时间翻阅文献资料,一遍遍地观察、测量、记录,领悟文物的细节与全貌,了解文物背后的内涵。何湛泉说修复文物需要懂得和祖先“合作”,“如果你对祖辈的东西不了解,没有用心感受文物的温度 ,是不可能成功完成修复的。”

多年来,何湛泉始终坚持传统的制作与烧制工艺,对古法的尊重与信仰体现在他的每一件作品中。他认为,传播陶艺不仅仅是展示自己的手艺、技术和思想,更重要的是传承祖辈的精神。随着对传统工艺、传统文化的领悟越深入透彻,何湛泉的谦卑之心也越强。“只有怀着谦卑的心才能继续深入挖掘”,他由衷地感叹祖先化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创造力和智慧,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继续保留和弘扬岭南的非遗文化。他下一步计划与其他致力于非遗保护的人员合作,把自己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口述成文字,编撰成书籍,为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财富。

实践队队员与何湛泉合影留念

何大智:探索未知,创新方法,献青年力量

受父亲何湛泉的影响,古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何大智自2016年海外留学归国至今,一直致力于协助父亲从事非遗陶塑瓦脊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并在非遗创新方面做了许多探索和尝试。

做非遗传承的引路人

在由何大智亲自设计和打造的菊城陶屋·生活馆内,各类藏品被安放在设计独特的空间,何大智的作品也陈列其中,处处展现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交融碰撞。在与实践队成员谈及非遗时,何大智言语中难掩自豪之情,他对传承非遗方面有着自己的见解。不同于大众认为的“过时”“旧时代”传统标签,在他看来,“经典”更符合传统的定义,非遗经典即使在经受漫长的时间洗礼后,也仍蕴含着美。他也在为打破传统标签,重新定义“传统”而努力。

面对非遗技艺的传承困境,何大智认为最重要的是在青少年人心中埋下一颗种子。他尝试开展“非遗进校园”的研学活动,也曾于广州大学开展“你不知道的石湾窑”专题讲座,将非遗知识传递给更多人。“我们并不求回报,只想尽可能广泛地种下这颗种子,做一个引路人。”作为一名传承人,他希望能将自己在学习、运用陶塑瓦脊制作技艺中体会到的热爱、期待、喜悦传递给年轻人,使更多人因兴趣而投身于这项事业。

何大智讲述对传统的定义

做文化创新的探索者

高中毕业后,何大智前往悉尼大学攻读视觉艺术。在澳留学的三年期间,是何大智开阔视野,发掘兴趣的重要阶段。于他而言,艺术是无边界的,东西方的艺术具有共通之处,“我像是一个海绵,在探索和发现中不断吸收自己所感兴趣的,再通过思考和实践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回国后,何大智的所学所思在菊城陶屋有了更多发挥的空间,他的尝试也为陶塑瓦脊制作技艺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他以90后的视角,在保持传统配方和传统技艺不变的情况下,运用与年轻一代更容易产生连接的符号、载体制作出一系列玩偶形象、球鞋形象等具有现代元素的创新性陶艺品。

此外,他对釉色也产生了新的创作思考。在制作陶艺品的过程中,他发现即使是同一种色彩、同一种釉料,在不同的表面、不同的肌理上,最终经过烧制后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使他从微观的角度发现了釉色的视觉语言,并创新运用流体上釉的方式创作出“流体熊”的陶艺品,打破了传统和时尚的分界。

在他眼中,传统非遗也可以很“潮”,不局限于建筑行业,陶塑瓦脊制作技艺也可以运用在时尚界、餐饮界等领域,进行“跨界”合作。例如中山市假日广场中保留了一整条陶塑瓦脊的商铺,以及装饰着各类陶艺品的饭店有茶有面。这种古色古香结合现代商业的装修会带给顾客一种新鲜感和新的审美体验。在新时代下创造出一些既不失传统文化底蕴,又具备国际视野和现代气息的陶塑瓦脊作品,让人们看到它的变化与活力,也可以使更多人感受这项技艺的古韵。“这也是非遗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何大智如是说。

为了使更多人进一步了解、关注到陶塑瓦脊制作技艺这项非遗,何大智尝试开展了非遗进校园、非遗市集、非遗讲座、非遗研学等活动。如今,何大智仍在不断尝试,为古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的发展寻找创新型的方向。他身心力行,希望这项技艺能被更广泛地运用,在历史河流中生生不息。

实践队队员与何大智合影留念

通过采访何湛泉、何大智父子,队员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他们对古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的热爱与担当,也了解了他们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队员们意识到,传统技艺不仅需要承前启后,继承祖先的智慧和精神,也需要与时俱进,创造出适应现代需求和审美的新作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没有对古老技艺的尊重和继承,就没有创新的基础和灵感;如果没有创新的勇气和能力,只是机械地复制过去的样式,这项技艺也难以在新时代中展现出它的魅力和价值。

队员们认为,陶塑瓦脊不仅是一种美丽的艺术形式,也是一种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它值得人们的尊重和珍惜。队员们希望通过本次调研,能够引起更多人对陶塑瓦脊技艺的关注和支持,为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贡献青年力量,让这种古老而精美的建筑装饰艺术在新时代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光彩。(供图:陈嘉聪)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586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少年强国,航天筑梦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对加快建设航天强国做出重要战略部署,为我国航天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指明了前进方向。在这一伟大号召指引下,中国航天要心怀“国之大者”,朝着建设…… 周子童 烟台理工学院文法学院查看全文 >>

中量大学子赴安吉竹乡,探索“双碳”共富路

为探究“竹林碳汇”如何实现生态、经济并行发展,了解竹产业以何种方式顺应新时代潮流,7月4日,中国计量大学“绿水青山”暑期社会实践团赴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以采访的方式,了解并学习…… 泮少杰 中国计量大学标准化学院查看全文 >>

稿件代发至国家级媒体获得评选评级优势

精选各类重点媒体、门户网站、流量自媒体 一站包办 何需东奔西走…… 国家级媒体 查看全文 >>

石工院青志协竹友中学课外辅导活动

2019年12月5日星期四下午,西南石油大学石工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们在竹友中学进行课外辅导活动。下午1点整,志愿者们由南门出发。路途遥远,志愿者们仍热情不减。到达目的地后,志愿者…… 单德隆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查看全文 >>

石工院青志协校园服扫活动

石工院青志协常规扶扫活动2019年11月28日下午四点半,石工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学校南门附近开展常规服扫活动。本次活动共有50余名志愿者参与。天气严寒,但影响不了志愿者们的热诚之心,志愿…… 单德隆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查看全文 >>

石工院青志协成功开展新都医院志愿服务活动

石工院青志协新都医院志愿者服务活动2019年11月2日上午,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的青年志愿者们在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进行了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等候患者进行医院问卷调查马甲…… 张烨苓 单德隆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查看全文 >>

禁毒教育,我们在路上

禁毒教育,我们在路上——记石工院青志协军屯小学禁毒宣讲为预防青少年吸毒事件的发生,提高青少年禁毒意识,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于2019年6月6日在军屯小学开展禁毒宣讲活…… 单德隆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查看全文 >>

松鼠AI栗浩洋:AI+教育能把所有人培养成精英

  3月26日至29日,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成功召开。本届年会期间,AI数据处理、人与AI如何相处等话题引发了众多参会嘉宾的思考。3月27日,在IT 领袖圆桌闭门会议后,环球网财经专访了松鼠…… 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414团支部十一月团日活动

外国语学院2414团支部召开十一月团日活动:践行志愿勇向前先锋担当谱新篇(通讯员徐海婷)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

青鸽志愿服务队赴喜安社区开展“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宣讲

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2024年9月28日上午,青鸽志愿服务队在安靖街道喜安社区分享中国绘画中有关山水画的知识,…

大学生“三下乡”走进威远县红星村,带领小朋友领略敦煌艺术之美

2024年7月20日,西南交通大学“三下乡”青鸽志愿服务队来到威远县严陵镇红星村,开展了一场以敦煌莫高窟石窟造像及壁画制作为…

天佑关注 | 兰州交通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第十一届骨干培训顺利完成!

为充分发挥志愿者在新时代文明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培养青年志愿者的责任意识与无私奉献的志愿服务精神,全面提升我校…

心与梦的交融:在志愿中成长与奉献

心与梦的交融:在志愿中成长与奉献“心语汇梦”志愿服务,宛如一首悠扬的乐章,在城市与乡村的上空奏响,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

最新发布

【信息学院】便捷快递进社区 共建美好新黄梅
【信息学院】便捷快递进社区共建美好新黄梅武科大网讯(通讯员王圣博)为帮助解决社区快递分发压力大的问题,7月16日,武汉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智行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在黄冈市黄梅县开展了一次帮…
【信息学院】保密问题同注意 为国为家共努力
【信息学院】保密问题同注意为国为家共努力武科大网讯(通讯员王圣博)7月17日,武汉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智行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在黄冈市黄梅县西河桥社区举行了一场国家安全宣讲活动。该活动旨在…
信息学院:动手实践连电路 支教点燃科创梦
信息学院:动手实践连电路支教点燃科创梦(王圣博赖震修)7月15日,信息学院“智行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黄梅县西河桥社区,为社区的留守儿童们带来了一堂电路知识启蒙课。本次课堂由实践团成员吴晨露和赖…
【信息学院】垃圾分类倡文明绿色环保入人心
【信息学院】垃圾分类倡文明绿色环保入人心武科大网讯(通讯员王圣博王瑞东)“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为进一步增强社区居民对生活…
一壶一铲清广告 社区除杂换新颜
一壶一铲清广告社区除杂换新颜本网讯(通讯员王圣博邹逸凡)为了营造整洁美丽、健康和谐的社区环境,进一步创建文明整洁社区,给黄梅县西门桥社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7月12日,武汉科技大学信息科学…
郑财学子三下乡:培训加冕,开启新旅
为促进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展开,切实引导和帮助郑州财经学院商学院学子们更好的了解“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以及“两弹一星”宣讲团的主要实践内容。在6月28日社会实践开始前,商学院组织开展了培训…
信息学院:无人机飞进乡村课堂 支教队点燃孩童梦想
信息学院:无人机飞进乡村课堂 支教队点燃孩童梦想(王圣博李晟源)7月12日,信息学院“智行筑梦”暑期社会实践队在黄梅县西河桥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开展了支教活动。实践团将无人机带进课堂,为孩子们带来…
二师三下乡:教育没有距离,让爱涉水拔山
本网讯(通讯员方炳焮)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图为“麦田守望者”经过了两个月的准备,已经跨越大半个中国,行至西北大地,开始了线上加线下新模式支教。这个世界上有着比成绩更重要的教育,教育是一个潜移默…
郑财学子三下乡:开元社区,展现风采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相关要求,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郑州财经学院商学院“青春之光”两弹一星宣讲团…
安财学子三下乡——“劳动力流动赋能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乡村振兴:双向流动助力乡村发展|“劳动力流动赋能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调研中国大学生网报蚌埠8月22日电(通讯员陈文韬)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曾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