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传承——探寻中医药发展和传播】“壮医荟萃,赤心传承”薪火实践团八桂壮医行小分队走进广西国际壮医医院
恒而远行,走进国壮
2023年7月18日,南京中医药大学薪火实践团八桂壮医行小分队走进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参观具有壮医特色疗法的科室,领略八桂一方民疗特色,并在实地探索中与科室医生进行现场交流与体验,切身感受壮医文化内涵,传承与发扬壮医文化。
熠熠光辉,国壮风采
以民族医学特色诊疗中心、壮医针灸科为特色专科的广西国际壮医医院,是一所融壮医医药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于一体的三级甲等民族医医院、国家重点民族医医院。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先后获得“全国少数民族医药工作表现突出集体”、第三届国际BIM大奖赛“最佳医疗项目”奖等荣誉奖项。其中民族医疗室涵盖了最具壮医文化特色的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壮医针挑疗法、壮医经筋疗法等。在医院宣传科相关负责人的引领下,八桂壮医行小分队实践员们开启了国壮[叶紫1][2]探索学习之旅。
走进医院大门,柜台旁摆放着刻有十二生肖的特色铜鼓,充满了浓郁的壮医文化气息。门诊大厅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高达五层楼之高的浮雕,浮雕中最突出的是七位壮族人民,人物朝前方望来,神态充满希望,似与来往人们对话:你们的健康安宁,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大厅一楼还摆放有具有壮医特色的民族疗法用具,有壮医药线、三道两路灸—壮医香灸条以及壮医药物竹罐等,展现了壮族人民的智慧结晶,尽显壮医文化风采。
紧随工作人员的脚步,队员们来到四楼,楼厅内墙壁上挂着对壮医基础理论的行文介绍,一字一画,皆展现了壮医的特色精华与壮医的现代传承发展。壮医以阴阳为本,三气同步为核心理论。在阴阳的关系中,壮医特别强调阳气的主导作用,“重阳”“调阳”“壮阳”成为壮医防治疾病的重要理念。“三道两路”理论是壮医的特色主体部分,“三道”即谷道、水道、气道;“两路”为龙路、火路,“三道两路”的核心在于“通”,三道”阻塞或调节失度,会直接影响“三气”同步而致病。壮医虽然也部分引进中医经络理论(如经筋理论),但作为主体和特色的仍是三道两路理论。
从参观风湿科科室到壮医经典病房,负责老师分别向队员们介绍了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壮医水蛭疗法等几类壮医特色民族疗法,让人观之叹之,吸引队员进行了尝试和体验。
1、壮医药物竹罐疗法
在风湿科科室内,李风珍主任向我们展示了壮医特色竹罐疗法。壮医药物竹筒拔罐疗法该疗法系名老壮医岑利族整理出来的,是用多种壮药煮沸加热特制的竹罐,乘热吸拔于患者体表的治疗部位上。通过药力、热力和负压吸拔力,发挥祛风毒、除湿毒、化瘀毒,散寒毒或清热毒,消肿痛,通调龙路、火路气机的功效。目前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风湿病科的疗法之一。
2016年,壮医药物竹罐疗法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广西国际壮医医院成为《壮医药物竹罐疗法》传承基地。
2020年,《壮医药物竹罐疗法的传承和应用》获得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2、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持续探访中,队员们有幸体验了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经壮医经典病房潘明甫主任介绍,药线点灸是壮医药外治法之一,壮医所用的药线由苎麻搓成。队员通过查阅文献得知: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该疗法原流传于柳江县壮族民间龙氏家族,秘不外传,后经黄瑾明、黄汉儒、黄鼎坚整理成《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一书,1986年公开出版。该疗法具有通痹止痛、止痒祛风、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等作用,对常见病多发病疗效显著。
2011年,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壮医针挑疗法
队员们查阅文献资料后得知,壮医针刺疗法名老壮医罗家安所著的《痧症针方图解》(手抄本),记载了数十种痧症的针挑治疗方法。壮医针刺治疗有体针、耳针、掌针、跖针、火针、针挑、刺血、金针、陶针等多种技法,根据临床需要灵法选用。
翻阅资料的同时了解到黄瑾明、林辰教授等出版《中国壮医针灸学》《中国壮医针刺学》等专著,形成“黄氏壮医针灸流派”,壮医针刺疗法得到进一步推广。
4、壮医经筋疗法
工作人员向实践员们介绍,壮医经筋疗法为现代壮族医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壮医经筋疗法在中国医学史上开创了医学“从筋治愈”人体疑难病症的新历史。经筋疗法具有松筋解结、疏通三道两路、调节三气同步等作用,主要用于软组织损伤引起的颈肩腰腿痛、中风康复等病症。
5、壮医水蛭疗法
壮医经典病房潘明甫主任介绍到,壮医水蛭疗法已申请团体标准,水蛭养殖进一步规模化,治疗方法进一步规范化。壮医水蛭疗法是独具壮族特色的医疗技法,是指利用饥饿的活体菲牛蛭对人体体表道路网结(穴位/痛点)进行吸治,吸拔局部瘀滞之气血,同时释放水蛭素入人体,从而疏通三道两路,维护人体天、地、人三气同步, 调节气血均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用活体水蛭治病的方法历史悠久,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该疗法在我国古代称为蜞针法。
此外,小队队员们还体验了脐针疗法中的脐周莲花针法。脐周莲花针法属于易医的范畴,以易经八卦、河图、洛书为理论依据,采用针刺脐部(神阙穴)来达到平衡阴阳,祛除疾病的目的。
行之于末,悟以铭心
此次实践探访已接近尾声,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了壮族医药的独特魅力。《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谓:“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盛处也,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腐,故其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中医因民族医药而丰富,壮医因中医发展而完善。各民族医药作为中医大家庭的一份子,亦需要被重视,亦需要被传承和发展。中医学子们应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坚定民族自信,以传承壮族中医、汇聚民医分流、传播特色民医文化为己任,让中医文化发扬光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503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