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献礼二十大,驻足新农村建设。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组织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赴仙桃市“麦田守望者”志愿服务队在仙桃各个乡镇展开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小组志愿者于7月27日拜访“中国毕加索”熊庆华住所,深入观摩其画画过程,了解个人强大的精神内核。
图为熊庆华认真作画。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蔡友薇 摄
一、对绘画的痴迷—破茧成蝶
一个画家要想成名必须要有三个前提,天分、磨难和死亡缺一不可,比如梵高生前籍籍无名,死后却扬名天下。全中国有14亿人口,但胆敢称呼为“中国毕加索”的恐怕只有他一个。如果你看过毕加索的画你会发现,他既不是抽象派也不是印象派。幸运的是,熊庆华老师只符合两个条件,但他照样成名了。
史铁生说过:“且视他人之凝目如盏盏鬼火,大胆去走你的夜路。”
熊庆华老师从事绘画已经有二十八余年,但他的历程非常坎坷。他出生于一个最寻常不过的农民家庭,童年时期并没有可以用来消遣的玩具。对于熊庆华而言,唯一的玩物,大概就是父亲爱好的小人书。他闲来无聊,便会对着那小人书,上的黑白插画,进行描摹。这种消遣最终成为了他的爱好,他知道自己家庭的条件不可能支撑他进行系统的绘画学习,所以也从来没有强求。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愿意放弃画画。他辍学之后,便一直赋闲在家不出门,实际上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之中,一幅一幅的作画。
他的画作丰富多样,并且经历过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黑人时期,立体主义时期以及超现实主义时期。熊庆华也是这个样子。仔细看一下他的画作,你除了能品味出一些乡村的质朴之外。也能从中感受到一股人与自然所融合的天人之道。他将画作和整个环境联合在一起,让他的所有作品变得浑然天成。
图为熊庆华作品《伟哥的八宗罪》。中国青年网通讯员蔡友薇 摄
熊老师现如今一幅画可出价十万有余,成就颇高。即便如此,仍有很多学院派画家并不欣赏他的画,但这些批评的声音对他而言再熟悉不过了,他仍然自顾自的沉浸在自己的绘画世界之中。
2017年央视新闻报道《梦想,有时只需一丝温和的坚持》,这偌大的世界,不是谁都有勇气从一而终,坚持一个事情二十多年不动摇。但是熊庆华做到了,他对艺术的热爱,从家里的每一幅画中都可以窥探一二。破茧成蝶用来形容他最合适不过。
二、绘画之外,热爱摄影—浑然天成
可能是源自于对艺术的热爱熊庆华老师也非常热爱摄影。据通海口市民所说,他们经常能看到熊老师骑着自己的摩托车,后座上是自己配制的摄影器材,奔驰在各个田野拍自己的摄影作品。摄影对于熊庆华来说是第二种语言,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夕阳落日在天幕成画,用眼睛看转瞬即逝,用镜头却把这些美好永恒的记录。倘若天空是诗篇的叙述者,那他的镜头将永远成为其倾听者,而他的绘画则成为其表达者。
追逐美好与温暖的瞬间是摄影赋予世界的意义,每一次的感受亦是享受,每一张怡人的相片后都是风景停留过的足迹,倘若是绘画为他的人生写下志同道合,那摄影便是在他的生命里呈现着一幅幅特别而又绚烂的画卷,就犹如那句“我的画作坦诚我的照相机不说谎”。他的摄影技艺何不是浑然天成呢。
三、凡事所到之处—亲力亲为
在通海口镇永长河街熊庆华为自己建造了一件小别墅,名为“熊庆华画室”。每天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像极了欧式小花园。再拜访其画室的时候,我们遇到了一名熊庆华老师的老友。整个房屋就是又他所建。
据他所说,房子的布局图纸是熊庆华自己设计的。他特意选用玻璃和木头作为房子的主要材料,冬天可以透进来阳光,夏天也不会太热。在建造过程中,熊庆华经常亲力亲为,搬运材料、敲木钉、绑钢索,凡事所到之处皆有他的影子。
图为熊庆华自己动手修理线路。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蔡友薇 摄
团队成员初进门,我便看到熊庆华在修理线路,镊子在他手中就如同他的画笔,无比熟练。随后我们在各个地方参观与友人交谈的同时,他会拿水管给自己种植的植物浇水,会拿钢丝绑定不稳定的木桩子。凡是他能做到的事情,都尽力做到极致,一步一步去完成。亲力亲为就是他的代名词。
在我们采访他的时候,他说:“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画画都会是我所坚持的事情。”从最开始的无人问津,到现在开办自己的画展,其中的艰辛与苦难只有他自己知道。
好在,轻舟已过万重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347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