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林州8月19日电(通讯员 李倩)7月27日-28日,郑州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寻源溯流-红色觉醒”革命历史探索团胡梦斐、李倩、李沐、金子琳一行四人赴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在林州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以红旗渠精神为主线,先后前往了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青年洞和红旗渠纪念馆,亲身感悟了红旗渠精神。
一渠水,一种精神,值得绵延永世的仰望与铭记。红旗渠,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水利工程,被誉为“人工天河”、 “世界第八大奇迹”。翻开林县志,这是一部干旱血泪史。十年九旱、水贵如油,水是林县人民最深最疼的记忆。为解决老百姓喝水难的问题,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近十万林县人民,一锤一钎,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历时十年,最终修建而成。这条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谱写了一曲“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赞歌。
7月27日,实践团乘车到达青年洞风景区,首先途径红飘带,红飘带宛如一条长龙联结络丝潭与红旗渠,这条飘带就是青年洞主入口标志性建筑——廊桥。实践团成员们站在红飘带廊桥上,远眺峰峦交错的三省交界,俯瞰巍巍太行,漳河奇观,不禁感叹”人工河飞迭嶂,悬桥栈道舞翩跹”。走过红飘带,正式来到了山脚下,实践团继续向上攀登。这里山高水险,红旗渠悬挂于巍峨雄伟的太行山山腰,宛如一部交响曲萦回耳际,一路上实践团成员们边走边看,从中感受修渠人的精神与意志。实践团走进了横跨两山之间的步云桥,扶栏穿行,天地悠悠,山风浩荡。实践团队员李沐表示:“这步云桥可真是惊险刺激,举步惊鸿啊!”实践团成员还发现,桥南北两头吊杆门框上各刻有一幅对联,朝南联为“春风扶我腾云过,秋山迎宾驾雾行”:朝北联为“有志敢行天上路,无胆惊看云中人”。实践团成员们经过了凌云亭,登上旋梯,进入一条山缝,这就是鬼斧神工的“一线天”。长50余米,只能一人单身行,仰头望,一条只有一尺宽的蓝天映入眼帘。实践团队长胡梦斐感叹道:“一线天造形奇特,真谓天下一绝”。实践团队员金子琳表示:“不管是’天下一绝’的一线天还是’胆颤心惊‘的步云桥都刻画了当年艰苦条件下林县人民艰苦创业的雄心壮志”。沿途还遇到一位鹤发老人坐在破旧的小屋旁,手拉二胡,极为陶醉专注,实践团成员在老人演奏结束后进行了采访,实践团队长胡梦斐表示:“老人提及红旗渠时,字字句句都透露出了当年修建红旗渠的艰辛、不易”。
结束采访后实践团抵达了此行的终点——青年洞,青年洞处于豫、冀、晋三省交界处,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因参加凿洞的突击队是从全县民工中抽调出来的300名优秀青年,故取名叫“青年洞”。 走在红旗渠干道上,每隔一段距离就会出现一个铁质标记,上面刻着:“当年修渠时,为保证质量,刻下的责任碑界”。以此实践团成员们展开了红色调研,随机采访了来往的游客,询问了铁质标记的历史以及与红旗渠历史和精神相关的问题。据游客介绍,红旗渠修建者把对党和人民、对子孙后代和历史负责的精神化成一个个碑界的名字,彰显的是对责任品格的坚守,才使寿命一般在20到30年间的石砌渠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依然固若金汤、滴水不漏。抬头一望,青年洞前面的“山碑”二字映入眼帘,是由李先念所题写。碑就是山,山就是碑,将山碑二字刻在青年洞口的山崖上,教育子孙后代永世不忘当年修建红旗渠艰苦奋斗的历程。实践团成员在青年洞外围进行观光之后,决定进青年洞中探寻一番,实践团一行人坐船进了青年洞,被洞中的壮观景色深深震撼,它的洞壁不是光滑平整的,而是由棱角分明的岩石组成,这足以让成员们想象当时青年们面临的艰巨任务,这群青年人深刻发扬了“艰苦创业,团结协作,自力更生,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当代青年更应该秉承前辈的意志,始终继承新时代的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前行!
7月28日,实践团来到红旗渠风景区,参观了红旗渠纪念馆,走进红旗渠故事,感悟红旗渠精神永在。首先让实践团成员们眼前一亮的是红旗渠纪念馆外的一个高耸建筑——纪念碑,“红旗渠就是纪念碑”几个鲜红的大字让成员们心生震撼,心生敬畏。此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秉持红旗渠精神,林州人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一路栉风沐雨,一路书写传奇。接着实践团成员们走进纪念馆,迎面看到的是开山移石和战天斗地的雕塑,实践团成员们为了充分了解红色历史,学习红色精神,仔细研读了千年旱魔、世代抗争;红旗引领、创造奇迹;英雄人民、太行丰碑;山河巨变、实现梦想;继往开来、精神永恒五个部分的历史,成员们通过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段段文字记述和一件件修渠文物,在脑海中复原林州人民十年奋战,改造河山的震撼场景,并跟随纪念馆的资深讲解员重新走进那段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走进上世纪60年代的林州人民因干旱缺水而修渠引水的故事,从而深刻领略红旗渠精神。一路走到“山碑”前,成员们表情凝重,实践团成员李倩表示:“站在山碑前,心潮起伏,思绪万千”。红旗渠的“山碑”上镌刻着81位英雄的名字,他们为红旗渠这一人间奇迹、人民工程的修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而第一位就是吴祖太,一位生命定格在27岁的工程设计者。从讲解员讲述的吴祖太故事中实践团成员们了解到,“吴祖太是第一位为红旗渠献身的人,他是红旗渠的设计者之一,他把红旗渠当做自己的事业,60多年来,吴祖太的灵魂与红旗渠一起栉风沐雨、长相厮守,他的名字铭刻在了林州人民心中”。
从场馆出来后,成员们继续深入,来到红旗渠分水闸。看到那雄伟的堤坝,注视着那一座座水闸,成员们心中充满了敬畏。由林县人民一锤一斧凿出来的分水闸,在红旗渠干支流交汇处通过三道闸门将渠水分成多个部分,使山下的每家每户有水可用。多年来,正是通过红旗渠分水闸不断开闸放水,林州人民逐渐摆脱了苦难的缺水生活。实践团成员李倩表示:“站在分水闸前,眼前仿佛出现了林州人民奋战的情形,耳畔激荡着习近平总书记在红旗渠考察时催人奋进的声音。”
星转斗移,岁月沧桑。红旗渠精神虽然是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但它的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郑州大学生态与环境学“寻源溯流-红色觉醒”革命历史探索团此次走访认真听、仔细看、用心悟,从修渠时代背景、英雄人物、修渠难度与意义等多方面了解红旗渠,重温了红旗渠修建过程的艰辛历程和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了“愚公奋起十春秋,引来漳河润田畴”的艰辛与不易,更深地领悟了红旗渠艰苦卓越的精神,更加坚定了共产党的领导,由中国共产党带领修渠,彻底改变了林县人民的生活。实践团成员一致表示,不仅要学习和感悟红旗渠精神,也要践行好红旗渠精神,在困难面前敢于啃“硬骨头”、在矛盾面前勇于拔“硬钉子”,在心中把“人民至上”置顶,把惠民利民的每件小事落地落实,承担起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
图为实践团聆听鹤发老人演奏二胡。通讯员 李沐 供图
图为实践团浏览红旗渠全貌。通讯员 金子琳 摄
图为实践团在分水闸参观。通讯员 金子琳 供图
图为实践团在青年洞前合影。通讯员 胡梦斐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258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