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焦裕禄精神是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无数人学习的榜样。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焦裕禄事迹,传承焦裕禄精神。8月17日,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焦桐花开”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重走焦裕禄在开封的奋斗足迹,赴开封市尉氏县、兰考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学习“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两赴尉氏 殚精竭虑
团队成员首先来到了尉氏县焦裕禄事迹展览馆,焦裕禄同志曾经两度在尉氏工作,时间长达6年之久。在展馆中,一件件历史文物、一幅幅革命影像,带领大家走进了焦裕禄工作最危险、生活最艰苦、经历最丰富的6年,从打土匪到搞土改、从带领群众栽防风固沙林到带领工人搞工农业生产建设,化解群众矛盾纠纷,他出色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革命任务,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生也沙丘 死也沙丘
下午,团队成员来到兰考展览馆进行参观学习,进入展览馆内,大家就被立于园中的焦裕禄雕像所吸引,焦裕禄赤裸双脚、身披外套,严肃坚定地目视前方,仿佛注视着面前被风沙、盐碱、内涝严重侵害的土地,坚毅的眼神昭示着他那“活着没有把沙丘治好,死了也要看着把沙丘治好”的决心。
实践团队成员在展馆通过文字、照片、书法、绘画、音像、雕塑、实物等形式感受焦裕禄生前的峥嵘岁月和兰考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详细了解了焦裕禄将自我置之度外,克服重重困难为兰考除“三害”的伟大事迹,了解了焦裕禄与群众们之间一件件感人的故事。在兰考工作的475天,焦裕禄靠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对全县140多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进行了走访和蹲点调研,行程2500公里,记录全县84个风口、1600座沙丘,把县里所有的洼地、淤塞河道绘图编号。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记录着他如何将兰考大变样,如何心中装着全体人民。
他拖着患有慢性肝病的身体,常年奔波在农舍、田地,置身于群众之中。1964年5月14日,积劳成疾的焦裕禄因肝病不治不幸逝世,年仅42岁。生命最后时刻,他唯一的要求是“请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在这里大家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焦桐花开 精神永恒
随后,实践团队来到“焦桐”的所在地。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焦裕禄就是在这里带头植树造林,广栽泡桐树,为治理“三害”带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总结出“扎针贴膏药”治理沙丘的办法。不仅成功治理了“三害”,也为兰考留下了一座真正的“绿色银行”。
在本次实地调研过程中,实践团队非常有幸遇到了魏善民老先生,一位曾经与焦裕禄一同共事的老党员。魏老先生每天骑着电动三轮车,带着扫帚在焦桐广场打扫落叶,还不时轻轻地抚摸挺拔笔直的树干,自言自语地说:“如果焦书记还活着,看见它现在仨人都合抱不过来,不知得多高兴!”魏老已经默默守护焦桐近50年。
魏老还为团队成员讲述了几十年前他与焦裕禄种下眼前这棵焦桐的故事。魏老清晰地记得焦书记与他一道栽树的情景,当年焦书记面对漫天风沙对魏老说:“小伙子,咱俩一班,翻沙种树。”“有时候他拿树苗我刨坑,有时候我拿树苗他刨坑”。有一棵小树苗被扔在路边,焦书记把它捡回来,认认真真地栽下去:“别看它小,树干直,长大了也能挡风沙。”魏老还说:“有一天我老了干不动了,还会让我的孩子接着做‘焦桐’的守护者,把照看焦桐的职责继续传承下去。”
“我想,作为一个革命战士,就要像松柏一样,无论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在冰天雪飘的严冬,永不凋谢,永不变色;还要像杨柳一样,栽在哪里活在哪里,根深叶茂,茁壮旺盛;要像泡桐那样,抓紧时间,迅速成长,尽快地为人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这是焦裕禄逝世之后,人们在他的笔记本上看到的一段话。松柏的气节,杨柳的生机,泡桐的情怀,正是焦裕禄精神的真实写照。
通过本次调研走访活动,“焦桐花开”实践团队的成员们也将深入学习传承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重任,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用实际行动将焦裕禄精神发扬光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256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