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深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传承发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为响应国家号召,加强对非遗文化的传承。2023年7月1日,团队一行五人,前往安徽省凤阳县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
从考到滁州学院起就对凤阳县有了浓厚的兴趣,借着这次暑期三下乡活动去往凤阳县文化馆,传承并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团队第一站去往的就是凤阳县文化馆,在进入文化馆后,因时间较早,馆内人流量稀少,从正门进去后有许多字画,字画大多是近几年的,据介绍,这里的字画有该单位工作人员作品,也有开展文化传承活动时积极参加活动的群众的作品,还有一部分是文化进校园时学生们的作品,其实一进到观览室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挂字画的载体,进门正中间有一个花鼓形状的展放台,四周墙壁也呈圆弧状,宛若是花鼓的侧骨面,就仿佛我们进入的不是展览馆而是花鼓中。
文化馆总共有两层,一层是字画,参观为主,二楼有一个很大的房子,位于最左边,是做表演用的,最右侧就是工作人员办公的地方,具工作人员介绍,文化馆平时主要用以举办各类展览讲座,培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开展流动文化服务;辅导和培训群众文艺骨干,收集、整理、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导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开展对外民间文化交流等。
据工作人员介绍,凤阳花鼓起源于元朝末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它原来是凤阳民间社事活动中娱神歌舞的片段,但是后来发生了分流,变为下层用以卖艺谋生,统治者用以敬畏神明。在明朝中后期流传到江浙一带,明朝末年,达到鼎盛。于满清康熙年间,凤阳花鼓被改了曲词名,流传到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乾隆年间,凤阳花鼓开始在宫廷中表演,清末,凤阳花鼓流传更广,飘洋过海传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在1935年创作的《新凤阳歌》作为电影《大路》的插曲,首次在银幕上出现。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11月,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文化馆大厅放置许多类似画布的大张海报,上面展示了花鼓戏表演者的舞姿。虽然只是一张图片,但透过那图片之后,仿佛可以看见表演者在表演时的沉醉,这其中的氛围用四个字可以总结“国泰民安”。
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到的不仅仅是非物质文化花鼓戏和凤阳的历史,更让明白了宣传的重要性,优秀的传统文化合该让每个中华儿女去欣赏去了解去传承。希望通过这次社会实践,可以让大家对安徽的历史,对凤阳的历史产生兴趣,更对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非遗文化产生兴趣,积极投身于文化传承的事业当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250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