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实物场所。它既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又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它既凝聚着我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又包含着影响社会现实,维护祖国统一的基因。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有利于培养民族认同感,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创造力。
众所周知,当下国内义务阶段教育工作处于“双减”政策背景之下,双减政策精准关注到义务阶段学生普遍学习负担比较重的现状,提出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需要注意到的是,双减政策的提出,其重要任务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升。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需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开设校本课程。“非遗剪纸”进校园,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学生的校园艺术文化生活,还能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不但能让这项非遗文化在校园“活”起来,得到更好的传承,还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是新时代教育的一个良好选择。在本文中将针对“双减”背景下“非遗剪纸”融入教育工作进行系统研究与分析。在新的历史时期,该如何更好的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目发扬光大,采取走进中小学校园的方式不仅是一种创新、一种尝试,更是一种希望和责任。非遗知识和传承从少儿抓起尤为重要,其意义深远。
剪纸又称刻纸,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在民俗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民间剪纸往往通过谐音、象征、寓意等手法提炼、概括自然形态,构成美丽的图案。它所表现出的形式特点体现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剪纸艺术来源于生活,是中华文化几千年来历史积淀的产物,体现了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意识、审美理想和哲学观念,同时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非遗剪纸进校园,在学校开设剪纸艺术课程,不仅让日渐冷落的剪纸艺术再现光辉,更能让学生通过传承非遗,在潜移默化中思想情感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在学校里开设非遗剪纸课程,通过打造剪纸艺术课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用艺术的力量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把勤俭节约、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通过剪纸的艺术画面来展现,让学生对于中华传统美德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授课时,教师根据轴对称图形特征剪窗花,巧妙地引导学生将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想到的,通过灵巧的双手剪出来,让学生在学中做、学中练、学中悟,一方面充盈了课程体验,另一方面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打下了良好基础。
但是非遗剪纸进校园虽然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但是在实际落实中仍然有很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流于形式
非遗进校园是最近比较热门的教育活动,由于缺少导向及方法的指导,难免存在着流于形式、疲于应付、浮于表面的现象,办展览、看视频、挂表语、请专家,看似轰轰烈烈,实则蜻蜓点水,热闹过后,涛声已旧,学生得不到真传,取不到真经,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兴趣。使非遗进校园成为了一句空话,浮在表面,进不到孩子们的心里。
二、师资短缺
非遗进校园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师资的缺手,使非遗进校园仅以展演的方式介绍到学校中,更多属宣传手段,流于表面,难以深入,更谈不上传承和发展,不能实现由文化传承到知识普及,由技能培训,再到学术传播的转变。
三、激励措施不到位
学校缺少必要的激励措施,推广非遗文化,不是为了使学生人人成为巨匠,而是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造力的综合人才。非遗传承短时间内不可能丰硕累累,这
就需要我们随时对他们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行表扬表彰,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204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