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历史汇聚成一句歌词,一段岁月凝聚成一方文化,一种态度荟萃成一种精神。7月11日,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苗乡弦歌铮鸣,绿水青山相依”小电灯社会实践团前往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肖世平老师家中,与传承人面对面深入交流,挖掘文化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图为太原民歌传承人肖世平与实践团成员展示乐器)
从艺四十载 初心永不改
“初心可鉴超凡风骨,热爱可抵岁月漫长。”1972年,肖老师踏上了英勇的参军之路,那时他年仅19岁,正值青春年华。他告诉实践团成员曾参加过越南自卫反击战,并表示那是其人生中最骄傲的事迹。在军队这个大熔炉中,他始终秉承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还主动向战友虚心求教山东评书,也因此以出色的表现脱颖而出,被选入师文工团。
据肖老师回忆,当年师文工团选拔赛角逐激烈,有七百多人报名,但仅限三个名额经过层层选拔他才成功入选。每逢谈起峥嵘岁月的军队时光,其脸上总是洋溢起自豪神色。在接踵而至的重庆市民歌比赛中,他踔厉奋发、勇毅向前,凭借实力斩获了第三名的好成绩,退伍后并被安置在彭水县文工团,后进入阿依河娇阿依艺术团。他深情地说道:“在艺术团的十年,也是我人生中最充实、最难忘的时光。我在那里付出了艰辛与努力,也同时收获了无数的喜悦。”
在工作期间肖老师经历了无数次的比赛和会演,周期性的排练和演出导致他过度劳累,在一次排练突发意外,甚至唱到喉咙呕血,但他仅简易处理,依然坚持完成演出。之后因长期高强度的工作积劳成疾,故在今年元月满怀无奈和遗憾因伤退团。但肖老师始终在保护传承中绽放光彩、不忘初心,坚定非遗文化自信。岁月催华发,却消磨不了非遗传承人的殷殷之情,在树立文化自信的过程中以拳拳之心铸就不朽丰碑。
(图为传承人肖世平给实践团面对面交流)
守弦歌根脉 展非遗新篇
“让非遗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肖老师告诉实践团成员们,他和搭档经常受邀或自发地四处巡演,但每次都饱含热情、全力以赴地完成每一场演出。尽管路途遥远、酬劳微薄,但热爱可抵万难,不计较个人得失,心无旁骛愿意献身于艺术,将民歌传播得扬名四海。
谈到著名的彭水玩牛,“这不是电视剧,也不是雾都夜话,更不是生活麻辣烫,这是重庆阿依河娇阿依艺术团自己编自己演自己的故事。看稀奇看古怪,看大山里的水牛,它都还上台来……”肖老师神采飞扬、喜笑颜开,唱到尽兴处,还兴致勃勃地向实践团成员们展示并演奏了他年轻时在阿依河艺术团使用过的中号。尽管喉咙受伤,长期接受药物治疗,但肖老师依然能够毫不费力、激情洋溢地演奏《东方红太阳升》。聆听这热血沸腾的歌曲,实践团成员们被西洋乐器的庄重威严所打动,倾听那些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美妙之声,感受那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精神内涵,让心灵在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中得到滋养。
唱千年弦歌 留万世非遗
“非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非遗是我们的责任。”在采访过程中,肖老师不禁感叹,尽管当地政府正在全力以赴地大力推广和宣传太原民歌,但那富有韵律感的旋律和特有的韵味却渐渐衰减,这对于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根据实践团成员们了解,肖老师有三位得意弟子:何礼奎、周会、徐函秀,都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他们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并承诺让这些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热爱上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非遗文化,传承历史精华。”实践团成员霍林汭说:“民歌作为一种传统式音乐,其初衷源于人们对生活热爱。相较于其他音乐形式,民歌无特殊技巧要求,其创作过程更需要付出汗水和精力,捕捉生活瞬间,以艺术形态展现。这种热爱和创作方式,使太原民歌成为一种真正反应人民生活、文化和情感的艺术形式。民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禀赋丰富的文化内涵,深研民歌我们能够切实了解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和历史背景。民歌中意蕴着人们对生活、对自然、对艺术美美与共、浸润人心的感悟和表达,同时也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民俗习惯。”
肖老师给实践团提出了期望和建议,希望实践团成员们能与他共同努力,将所见所闻带回学校、引入课堂,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学习太原民歌,大力推广和发扬苗族传统文化。
(图为实践团成员们与传承人肖世平、镇文化站站长合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171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