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团中央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号召,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及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2023年7月26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宿羊山村大蒜产业研究小分队前往徐州市邳州市宿羊山镇宿羊山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走进大蒜收购点,前往蒜农家中,聚焦宿羊山村大蒜产业发展,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分析法,结合实地调研,了解当地大蒜产业发展现状,寻找大蒜产业发展困境,以实际行动帮助蒜农突破困境,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奉献南信大学子的青春力量。
因地制宜,特色套种代替机械化
宿羊山村共有村民共有村民1392户,总人口达到6217人,以大蒜种植为特色产业,主要出售原皮蒜。村里有少量大蒜加工企业,生产蒜米料、蒜油、黑蒜等产品。目前宿羊山村的收蒜、剥蒜尚未实现机械化。主要原因有在大蒜成熟期蒜地里套种玉米,无法使用机器收蒜。目前尚且没有剥原皮蒜的机器生产,但在剥蒜种时会使用大蒜分瓣机。
图为村民向实践队员介绍大蒜产业行情
通过在各收蒜点进行的进一步问卷调研,队员们发现村民主要靠雇佣人力提高农忙时期的工作效率,雇佣价格约每人每天300到400元。这些被雇佣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在每年5月农忙时期来到邳州市帮助蒜农收蒜、剥蒜。这些远道而来的务工人员被称为“蒜客“。虽然每年会有10万”蒜客“来到邳州市,但宿羊山村农忙时期人手依旧缺乏。例如队员们在当地满健秋大蒜收购点采访到的蒜农赵先生表示:”找人难呐!有时候花钱都找不到人!“虽然宿羊山村大蒜产业机械化并不高但这是由于套种玉米的原因,每年在蒜地里套种的玉米可以用于下一季种植大蒜的化肥农药钱。乡村振兴固然要提高机械化水平,但也应因地制宜。宿羊山村蒜地套种玉米经营模式不仅提高蒜农收入,也为每年农忙时期约十万”蒜客“提供了就业岗位。
理论宣传,做好农村科普工作
为进一步了解大蒜产业情况与蒜农面临的困境,缓解农忙时期人手缺乏现象,实践队员深入乡村帮助村民剥蒜。在几天的剥蒜时间里,实践队员发现不少大蒜表皮变黑,蒜皮很难剥下。蒜农于女士向队员们解释这是今年雨水多,大蒜受潮发霉的结果。表皮发霉的蒜虽然不影响食用,但黑色蒜皮难以剥下,价钱也比白蒜低。在剥蒜中队员们发现蒜的大小参差不齐,价格也因此受到影响。如何种植出更多高品质大蒜的疑惑浮现在队员们脑海中。
图为实践队员帮助村民卖蒜
为了解决发霉蒜皮处理问题与如何种植高品质大蒜的疑惑,实践队员采访了与宿羊山村对接的农科专家。从农科专家张先生那里了解到处理发霉蒜皮的方法以及种植高品质大蒜的窍门。为了提高村民种植高品质大蒜和处理黑色蒜皮的能力,实践队员积极组织蒜农参加科普宣讲活动。队员们向蒜农们介绍科学剥蒜方法、大蒜晾晒存储正确措施以及种植高品质大蒜的相关知识,此次宣讲活动获得村民一致好评。
信息时代,让信息技术走进农业日常
一袋蒜重达60斤,大蒜搬运成了难题。在宿羊山村参与社会实践的几天中,实践队员们帮助村民卖了几次大蒜。大蒜多用三轮车运送,一车运送大蒜10袋左右。宿羊山村的大蒜收购点虽然很多,但卖蒜时依旧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实践队员们从蒜农胡女士那了解到,卖蒜讲究一早一晚。早上和晚上凉快些的时候卖蒜的人多。胡女士从凌晨四点开始准备,装车、运输、排队到实践队员们采访她时,即早上7点49分仍在排队。队员们发现大蒜收购时使用的是大蒜分拣机。从收蒜点负责人那,队员了解到,大蒜分拣机已经使用5年多。机械化程度的加深使得大蒜收购效率提高也减少了蒜农的劳动量。大蒜分拣由以前的在家中蒜农分拣好到大蒜收购点由机器分拣,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发展了生产力。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大蒜收购点负责人
面对卖蒜排队等候时间较长的困境,实践队员向大蒜收购点负责人提出了采用线上线下预约制相结合的方法,实时更新大蒜收购点人数、待收购大蒜袋数,减少蒜农排队时间。实践团队中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队员留下联系方式,表示愿意帮助大蒜收购点一同建立预约平台。队员们尝试用自己的力量克服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在为期7天的社会实践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宿羊山村大蒜产业研究小分队总结宿羊山村大蒜产业面临的困境及成功的经验、帮助村民解决农忙时期遇到的种种困难,将书本知识、实地调研、社会实践相结合。不断将社会观察发现的成果与可行性建议向宿羊山村委反映,共谋乡村发展全面振兴,为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146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