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圣贤书,两耳窗外事
——记“农村土地规划实践组”赴农村进行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志愿服务活动
一、调研土地利用本质问题,确定实践方向
7月3日,来自经济管理系的十五人在教七成立了社会实践小组开会对社会实践的主题进行了详细的剖析,最终选定了“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这一社会主题,大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们总结出,较为严重和普遍的两大问题是“农村现有荒废地、废弃窑场、废水坑、空闲地、煤矿塌陷地造成的土地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
针对这两大问题,根据小组成员的分布情况小组选取浙江、江西、贵州三地进行实地调研,想通过对比三个地区存在的不同问题,取长补短,制定出初步改善措施,并与资源局讨论合作,参与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标准制定工作,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在校期间,小组便开始了他们筹划了实践的准备工作,规划行程,制定方案,以期将前期工作做好,为后续的实地调研做好准备。
(团队合照)
二、寻真知于实地,得探索于实践。
7月10日,小组分头来到浙江省缙云县兰口村、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许家坝镇、江西抚州市钟岭艾家村,我们的故事在此开始。
得到了当地土地资源管理局的配合后,各个队请对该领域有研究的工作人员介绍本县或本乡镇或本村的土地利用规划情况,做好录音,之后进行了整理记录。之后,他们联系上了各个村的村委会,表明要拜访的缘由。
7月11日,村长带着各个小分队走访农村。“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小组的许多人来自城市,看到这么好的美景不自觉的感慨了起来。
看到这些大自然赋予的美好风光的同时,他们也注意到了因无人治理而荒废的大片土地。老房屋坍塌了没有建立新的房子,还有些地方垃圾成堆却没有设置专门的处理方式……关于“农村现有荒废地、废弃窑场、废水坑、空闲地、煤矿塌陷地”和“处置农村土地环境污染”的问题随处可见。
(拍摄的各地的荒废地、废弃地、水体污染情况)
在村委会,小组各个成员查看了现有土地规划编制文件,大致找到了各个村内土地利用面临的问题及挑战;为了进一步了解实际情况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他们根据一天探索结果加班加点制定了一个具体的调查问卷。
7月12日,志愿者们走村串户,深入农民家里进行问卷调查。在南方七月酷暑的考验下,大家意识到了自身的渺小,这其中最大的困难莫过于语言不通,难以交流。不过志愿者们尽量调整方式,努力获得别人的信任。但当得到乡亲们的认可的时候,大家感受到了自己此行的意义。
(走家串户进行问卷调查)
三、深入对比探究,反映实际情况。
7月13日,小分队的志愿者们把调查问卷的结果都统计了出来,三个小组之间做了对比。在江西与贵州,农村人民环保意识不高,垃圾乱丢放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另外,在江西的艾家村,由于临近有好几所大学,路边全是小旅馆的广告牌。而浙江的小伙伴反应,他们面临的挑战主要是露天粪池与水体污染。据问卷结果反映,在江西抚州与贵州许家坝镇,污染来源基本为生活垃圾,而整个村的道路两旁,都没有一个垃圾桶;村里的土地其被国家征收,但一直没有得到建设,村民将大部分闲置土地用作临时菜地,这一来,同时造成了耕地垃圾难处理、杂草重生的情况。
(我们调查到的垃圾乱放、露天粪池、广告牌乱放、水体污染等现象)
7月14日上午,江西与贵州的两个小分队找到街道办事处和分管人员商量处理了没有设置垃圾桶这一问题,得到了工作人员的发配许可。下午,大家立即前往土地资源局反映我们所了解到的情况。工作人员听了之后,同意将大家反映的问题立即与上级汇报。之后,经过讨论整理,大家商讨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决定明天继续前往村委会组织实施。
另外一边的浙江小分队,跟随规划设计院的工作人员们前往兰口村目前最主要的几个建设用地,对目前土地的归属权,建设进程,建筑垃圾堆放等情况做了仔细的检查与校对,并对原有计划做了相应的调整,并对村子里的130余处露天粪缸进行了详细的排查和统计,共有130余处,协助工作人员们进行水质测量,最终规划设计院决定将河道岸线处理和水塘环境改造提上日程。
四、劳动成果检验,实践完美收官。
7月15日,三个小分队首是将昨日探讨出来的编制计划与各个村委会反映,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拟定了多条与实践课题密切相关的措施规划。
下午,江西小分队组织安装了刚运过来的崭新的垃圾桶,贵州小分队协同清洁工人一起打扫了街道两旁的垃圾,浙江小分队得到了设计院的工作人员发来的他们昨天连夜做好的关于河道和水塘改造的初步设计图。这场暑期社会实践总算得到了完美收官。
(安装垃圾桶、打扫村内街道两旁的垃圾)
此次实践,志愿者们积极热心的提供志愿服务,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各个实践单位的工作人员对志愿者们评价颇高。此次实践是成功的,志愿者们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收获了一定的经验,对其今后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我们期待,志愿者们能不断反思、不断进步,我们期待,他们能越走越好,越走越远。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13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