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广州新华学院世外“陶”源社会实践队前往菊城陶屋生活馆拜访广东省古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何大智。在何大智的带领下,实践队一行观赏了许多精美陶艺作品,领略了其内在寓意及古人制作技艺的智慧,为调研陶塑瓦脊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菊城陶屋生活馆是由何大智亲自设计和打造的陶艺文化空间,它不仅展示了陶塑瓦脊作品,还提供了陶艺体验、教学、交流等多种功能。生活馆内设计独特,藏品丰富,处处展现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交融碰撞。在空间布局上,生活馆通过打造开放式陶艺文化空间,让参观者可更加自由地近距离、多角度观赏陶艺作品,从而吸引更多人了解、欣赏和参与到陶艺创作中来。
在何大智的介绍下,实践队一行在观赏的同时也了解到更多作品背后的故事。不同于平常单向输出的讲解,何大智循循善诱,在提问与交流中使队员对于作品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作为岭南古建筑的构成之一,陶塑瓦脊作品充满了古朴气息。何大智以《清明上河图》为例,讲解道陶塑瓦脊技艺与绘画有共通之处,其善于运用静态的艺术手法来表达故事,传递时代信息,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为后人研究当时社会的审美趣味、生活习惯及精神风貌提供了宝贵的实物史料。
图为何大智向队员介绍馆内各项藏品设置。陈佳琳 摄
何大智说道,制作陶塑瓦脊最困难之处在于烧制。在烧制过程中,火势、摆放位置、时间等多个要素稍有差池,便会导致失败,之前的塑型、上釉等多道工艺也将前功尽弃。在他看来,当时流传下来的陶塑瓦脊作品是古人技艺高超的有力证明,当代人需要更加耐心、细心、匠心地对待每个步骤,才能做出理想的作品。
图为实践队成员认真学习并做记录。蔡惠琳 摄
在参观完精美的陶艺作品后,为深入感受其工艺精髓,实践队队员亲自参与到手工制作陶塑中。陶塑瓦脊非遗传承人何湛泉亲临现场指导,分享陶塑经验。在陶塑过程中,队员们需要不断地调整形状和位置,才能让手中的泥土捏塑成型。从中他们深刻体会到创意的想法不可或缺,但耐心和细心才是做好陶艺品的关键,只有保持学习和探索的心态才能创造出独特的陶塑作品。
图为陶塑瓦脊非遗传承何湛泉亲临现场指导实践队队员体验塑型。陈晓叶 摄
能够参加本次陶塑体验活动,实践队队长林杨感到十分有意义。在何晓桦女士的指导下,他掌握了捏陶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对陶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本次活动他受益匪浅,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也体会到了手工匠人的艰辛和工匠精神。在他看来,陶艺是一门需要耐心和细心的艺术,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操作,才能制作出完美的作品。这次活动让他对陶艺产生了新的认识和兴趣,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和体验陶艺。
实践队队员蔡惠琳通过本次塑陶体验活动,真正明白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含义,她发现制作一个陶塑作品并不是那么简单,只有亲自上手体验,才能发现其中蕴含着许多的智慧与学问。她不禁感慨道,陈列于馆中栩栩如生的陶塑公仔,不是轻易捏出来的,而是需要细心、耐心去制作而成,这就是精益求精与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
实践队队员黄漪雯在本次上手体验陶塑中,发现每一个细节都会影响作品的最终效果,同时通过仔细观察模型,将细节细致入微地刻画在泥土上也是一个非常解压的过程。她认为制作陶艺品的过程锻炼了耐心和毅力,创作一个作品需要反复修整和雕琢,而干燥泥土的过程也需要耐心等待,让她深刻明白耐心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完善作品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收获到一个满意的作品。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菊城陶屋工坊内亲身体验陶塑。陈晓叶 摄
本次实地调研和亲身体验,实践队成员旨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助力中华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贡献青年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111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