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是毛主席重返井冈山时所提笔抒写,忆峥嵘岁月,独有豪情,风雷磅礴。弹指一挥间,九十六年过去,曾经的革命根据地,如今早已“旧貌变新颜”。2023年7月,我作为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链上井冈”实践团队的一员奔赴井冈山,重温历史岁月,汲取奋进力量,开启为期14天的“井冈情·中国梦”研学之旅。旅途漫漫亦灿灿,地参观黄洋界、大井、小井、龙潭和水口等景点,探寻红色记忆,走近红色人物,学习井冈山精神,砥砺自我,踔厉奋发,从思想上、行动上做新时代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和奋斗者。
我登上黄洋界,在这里追寻百年前革命先辈们的足迹,学习黄洋界保卫战精神。黄洋界位于井冈山主峰北面,地势险要,是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通过对一条战壕和一架山炮革命遗迹的参观,我了解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援下,留守井冈山的红四军第三十一团一部和第三十二团在敌强我弱的局面下,“以少胜多”连续击退敌人的进攻的壮烈事迹,不由对黄洋界保卫战中革命先辈的生出崇高敬意。
图为团队成员学习黄洋界保卫战。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晓婷 摄
在瞻仰黄洋界保卫战纪念碑后,我决心重走当年朱毛红军挑粮小道。山道崎岖,路面湿滑,我重温着“朱德的扁担”故事,不断鼓励自己要以坚定的意志克服种种困难,走完全程。由此,我深刻感受到以朱毛为代表的革命前辈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高尚品格。
图为团队成员重走挑粮小道。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晓婷 摄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搭乘沿线大巴,我们抵达大井,参观毛泽东、朱德和陈毅同志的旧居。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来到大井村后,便居住于此,部署战斗。碧水青山环绕四周,“白屋”与黄屋相邻,残墙嵌于新墙之中,屋后两树猗猗长青,旧屋的一切宁静而庄严,沉默着,矗立着,仿佛在缓缓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留下悠远的思索在我心间萦绕……其间,我的目光不禁落在屋前树下的一块乌石上,据讲解老师介绍,在大井的日子里,毛主席时常坐在上面看书读报、批阅文件,后人称之为“读书石”。伟人千古,浩气长存。我不禁敬仰慨叹,那时艰苦恶劣的生活条件却未曾削减他丝毫意气,而他在潺潺流水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负凌云志!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我们也应如毛主席在诗中所写,“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随后前往小井,行走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我和小队成员们畅谈着动人的革命历史,心潮澎湃。“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当我们走入中国红军第四军医院旧址,学着先辈的模样,爬上后山采掘草药;当我们拜访红军烈士之墓,满怀敬仰与赤诚,在碑前庄严献花和鞠躬。瞻仰着碑上书写着毛泽东题词“死难烈士万岁”,故人、故事、故地,曾经的艰难困苦,曾经的沙场浴血、曾经为革命牺牲的战士,仍旧历历在目。那是“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勇气与坚毅,那是“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责任与担当,“井冈处处遗忠骨,松树风格励吾侪!”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在专业人员的绘声绘色的讲解和耐心细致的指引下,我们用足迹与热忱追溯光辉伟大的革命岁月,走近红色人物,探寻红色文化,真切体会“革命理想高于天”,领悟“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溪流慕海,何惧迢迢千里路。井冈山上,阳光在一条蜿蜒小路的尽头洒下光明。而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砥砺着新时代的我们脚踏实地,走好奋进路,轻舟已过万重山,前路漫漫亦灿灿。
井冈巍巍,征途漫漫,我与我的同伴们兴致勃勃地来到了水口和龙潭,这里是井冈山著名的景点之一。怀揣对历史的敬意和对红色精神的向往,追随着先辈们的足迹,我来到了这片土地,希望在这片土地上汲取力量和智慧。
水口和龙潭地处井冈山,自然风光优美。站在这里,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井冈山的红色血脉,似乎能够听到先辈们的呼喊和战斗的枪声。通过参观水口和龙潭的景点和纪念碑,我了解到这里曾经是红军渡江的重要战略点,是红军与敌人激战的地方。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红军凭借顽强的战斗精神和智慧,成功击退了敌人的进攻。这种以少胜多的壮举让我深感敬佩和震撼。
红色旅程虽然已经结束,但井冈山的精神将永远铭记在心。我们所见所闻的一切都让我明白,井冈山的英勇先辈们是如何用自己的热血和牺牲为我们创造了更美好的明天。井冈山的精神鼓舞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在这片土地上,我也能够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区块链等现代科技为井冈山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应当赓续红色血脉,将井冈山的精神发扬光大。作为当代的青年,我们应当踊跃进取、勇往直前,为实现国家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096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