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贵阳8月17日电(通讯员 万台妹)为进一步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倡导扶残助残的社会风尚,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2023年8月10日至8月16日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守护健康实践队”成员携手寨头村大学生志愿者,从暖心陪伴、政策宣传和能力提升三个方面,在村里开展了“暖心助残,有你有我”关爱残障人士的“返家乡”志愿服务活动。
图为实践成员志愿活动结束后同残障(聋哑)老人合影。万台妹供图一是给予关爱温暖人心。活动开始前,志愿者通过驻村干部、村两委和十二房族的族长了解了寨头村残障群体的基本情况和区域分布,为接下来的入户走访和志愿服务做好准备;志愿者们划分为三个小组分别在寨头村的上寨、中寨和下寨的区域开展助残志愿服务活动。活动中,志愿者详细询问了残障人员的生活近况、身体状况以及所遇到的困难和需求,倾听他们的心声,并通过为他们宣传国家助残政策、分享身体康复注意事项、给他们的子女进行课业辅导并教这些残疾人员子女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等实际行动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心爱护,进而增强信心。除了与他们拉家常、问冷暖,鼓励他们保重身体,坚定生活信心外,志愿者们手持抹布、扫帚等工具帮助行动不便的残障群体打扫家里的死角卫生、衣物等生活物品归整,让房屋看起来更加整洁有序。同时引导他们的孩子也积极参与到劳动中,这有助于孩子养成好习惯。
图为实践成员帮残障人员清洗水桶、盆等日常生活用品。万台妹供图二是积极开展政策宣传。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残疾人权益保障的重要基础。弱势残障群体由于自身身体缺陷和能力限制,往往被“屏蔽”在时代潮流之外,常常面临着“数字鸿沟”和“信息壁垒”困境。在暑期社会实践过程中,志愿者们作为政策宣传的“使者”架起与残障群体心灵的“桥梁”,通过入户走访、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为他们宣传和解读了《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国家和地方相关助残政策和“残疾证、慢性病卡”等残疾人政策优惠和补贴申请流程。志愿者们利用“苗汉”双语,通过通俗易懂的话语耐心的给残障群体传达国家助残政策和帮扶措施,帮助残疾人员了解了相关政策优惠和补贴,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对他们的扶持和关爱,更加充满信心的去拥抱美好生活。
践成员给残障(视障)老人宣传和解读国家助残政策和帮扶措施。万台妹供图三是不断促进能力提升。残障人员因自身缺陷和发展机会的缺失,在增收就业方面不容乐观,这类群体被纳入“五保户”或“低保户”等困难群体,主要依靠国家兜底保障来维持基本生活,然而仅依靠政府部门单方面的支持很难实现持续性增收。因此,需要通过积极引导和示范,帮助弱势和残疾群体不断地挖掘自身潜力和优势实现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在活动中,志愿者根据残障人员的自身条件和家庭情况,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通过“面对面”宣讲的方式,针对有一定劳动能力、技艺和特长的残障人员开展普通话、智能手机应用和电商运营等培训,积极引导和帮助他们挖掘自身潜力,结合个人特长与市场需求进行职业规划,通过自身能力获得成就感和取得经济收入。具体而言,志愿者通过示范、讲解和结合“云”视频等途径,鼓励残障人员自己完成简单的家务整理、参与手工艺品(如苗绣、竹编、串珠等)的制作与销售。
图为实践成员给残障人员的子女开展课业辅导。万台妹供图通过这一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们意识到社会的进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残疾人员属于社会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关爱与帮助,也希望更多人参与到关系关爱残障群体的志愿队伍中。正是此次助残志愿活动,让志愿者们的社会责任感得以进一步提升,此外亲身体验社会中不同的人和事,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从活动中学会关爱他人,快乐自己。志愿者无偿的为残疾人提供帮助,为其解忧排难,当把这些积极的能量带给残疾人的同时,也传递了爱心,传播了文明。爱心和文明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最终会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暖流。爱心助残活动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关怀,减低彼此间的疏离感,促进社会和谐。
图为践成员向残障人员了解其在寨头苗绣工厂中的就业情况、遇到的困难和进一步的需求。 万台妹供图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071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