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至10日,潍坊医学院“秉承红色基因,探寻灭风者足迹”逐风行动调研队13名师生前往济南、安丘及学生所在家乡开展“调研山东”——2023年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探寻“灭风者”足迹,赓续红色基因,传承医者精神。
这支调研队被称为年龄最大的“三下乡”队伍:“向导”是潍坊医学院1955级校友、86岁郑大有,“访谈对象”是1952级校友、91岁的黄学智和1956级校友、85岁的潘玉林,“顾问”是宣传部教授、60岁的史志兵。
调研从新中国成立初期麻风病的防治故事出发,探寻先辈们与麻风病斗争的艰辛历程,感受曾经麻风病群体现在的幸福生活,参观现代皮肤病防治所,体会时代发展成就。
探寻灭风者足迹
7月6日上午,队员们在郑大有爷爷的带领下来到安丘市幸福村。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大规模麻风防治工作时,幸福村收治了当地的麻风病人进行隔离治疗,1958年郑大有毕业后曾在这里救治麻风病人,老村长胡守明热情接待了队员们。
队员们先后来到了幸福村卫生所、幸福之家活动中心和胡守明的家。同学们走进曾经为麻风病人诊断、治疗的卫生所,简陋的平房内,斑驳的墙壁上挂满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郑大有一一为队员讲述发生在一张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透过这些老照片,队员们仿佛看到了麻风病患者的痛苦经历,看到了同郑大有一样舍小家为大家,冒着生命危险,坚守在治麻一线的灭风者们的高大身影。幸福村东南角的小屋是村长胡守明的家,这里曾经是医护人员的住处,现在这些房子已经让痊愈的麻风病患者居住,在这里,胡守明向队员们介绍了目前村内18名休养员的情况,胡守明眼含热泪地说:“我们这些曾经的患者,当时备受歧视,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不把我们当人看,是党和政府把我们聚拢起来,给我们治病,直到治愈,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乡村振兴,我们的村民已经完全融入了社会,周围的村民经常到我们这里喝水聊天。”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令队员们陷入了沉思。郑大友说:“麻风病,说是传染病,其实是贫穷和落后的标志,现在中国早已实现了麻风病的基本消灭,这是国家进步的体现。”
在幸福村,我们看到的是一张张笑脸,听到的是对党和政府无限的感激之情:“我们现在无忧无虑,吃穿不愁,政府每月都给我们一千多元的生活补贴”,队员们情不自禁地高歌《我和我的祖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人民的健康事业由衷地歌唱。
聆听医者之道
7月6日至7日,在学校宣传部史志兵教授的带领下,队员们拜访了为新中国麻风防治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的潍坊医学院1952级校友黄学智、1955级校友郑大有、1956级校友潘玉林。
1958年,山东省中级麻风防治学员实习结业与北坦医院工作人员合影
黄学智,中共党员,1952级校友,91岁,山东省最早一批参与大规模麻风病防治工作的医生,从医七十余年,在基层为麻风病防治默默奉献一辈子。
7日上午,黄学智爷爷早早地在家中等待着我们,黄爷爷一个人住,但他把家收拾得井井有条,虽没有贵重的家私,但家里朴素明亮,茶几子上摆着一个20多斤重的大西瓜,显然是为我们准备的。队员们见到的黄爷爷精神矍铄、行走自如,谈起麻风病防治如数家珍。
“我是新中国最早的一批麻风防治医生,当时国内对治疗麻风病没有先例参考,国际上没有样板可借鉴,在初期麻风病普查过程中,老百姓对防治工作很排斥,因为一旦查出某家有麻风病患者,这家人就会被社会孤立,因此开展工作十分艰难。我们边摸索边想办法,边想办法,边推进工作”。他说,作为医生,患者就是命令,条件再难,我们都要克服。当问及他与麻风病打了一辈子交道,有无遗憾时,他风趣地说:“我工作在新社会,人民养育了我,潍坊医学院教育了我,为群众服务理所应该。今天,还有你们这一群小学弟小学妹记得我,我一点遗憾也没有了。”朴素的话语,道出了老一辈灭风者们淡泊名利,朴实无华的一生。
临行前,他将一本《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赠与调研队,那上面是黄爷爷撰写纪念尤家俊的文章,他说,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他鼓励队员学好医学、做好研究,为祖国的医学事业作贡献。
尤家骏来到潍坊医学院带领我校55届毕业生30名与济宁20名,在山东胶县开展预防麻风病研究工作时留影
郑大有,中共党员,1955级校友,86岁,原潍坊市皮肤病防治研究所所长,山东省较早一批参与大规模麻风病防治工作的医生,从医六十余载。
6日早上7:30,老人家早早来到集合地点,一上车他便大声地和大家说到:咱们是同学,我只是比你们大“一点点”而已,看看,我没有你们想象中的老态龙钟吧,同学们组建这个调研队,很好!很好!在消灭麻风病调研这个问题上我愿意一直与你们同行。郑老兴奋地打开了话匣子,张子瑞同学问郑爷爷:“当时大家都谈麻色变,而您却主动选择去参与麻风防治,家里人不反对吗?”郑爷爷说:“我是一个穷孩子,是党和政府让我学到了文化,学到了给人治病这个本事,所以家人们知道这件事不但不反对,还都非常支持,因为他们知道麻风病人的痛苦,知道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家人的支持给了我很大的动力,我能一直坚持做这份工作,家人也是我坚强的后盾。”
在幸福村,郑大有说:“如今,每一位麻风病患者国家每月都定期发放生活补助,还是社会主义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好!”。郑大有在活动中多次说到这句话。在皮肤病防治所,看到一幅幅麻风病防治成果展,队员们更加体会到郑爷爷这句话的真情实意,麻风病防治的重大成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潘玉林,中共党员,1956级学生,85岁,毕业后一直参与大规模麻风病防治研究,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卫生防疫防治先进个人”等各级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在山东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大门口,队员们见到了潘爷爷,和前两位爷爷一样,冒着高温还是迫不及待地套上了队员们带来印着学校校徽的文化衫,他一遍遍整理着,一遍遍夸同学们是一群有思想的好孩子。他说:“看到你们搞这项活动我非常高兴,你们当中若有同学将来从事这项研究就更好了。我研究了一辈子麻风病,为麻风干了一辈子,取得了一点点成果,国家没有亏待我,我这辈子很知足。”他说:“人这一辈子能干几件事?我这一辈子就只干了麻风病,能把一件事做好,就算是对得起家人,对得起国家了!”
队员们问潘爷爷,当一名医生最重要的一个特质是什么,潘玉林说:“就两个字,良心!没有良心还当什么医生!”这一刻,“良心”二字让队员们感觉千金重。他勉励队员们,当一名医生就要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干事,不要好高骛远,要把病人当家人,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临走前,潘玉林把他珍藏多年的荣誉证书转交到队员们手中,把他一生的荣耀毫无不留的捐给母校,用无声的语言给同学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多么希望我们以后能像前辈一样,不忘初心,脚踏实地,尽吾辈所能,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献一份力。”队员孙艺玮在拜访结束后说道。
弘扬大医精神
两天的调查,时间是短暂的,但灭风者们百折不挠、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鞠躬尽瘁、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朴实纯粹、淡泊名利的无私精神,给我们极大的心灵震撼,也激励着我们继续我们的调研活动。
7月9-10日,团队成员分别回到家乡,在自己居住的社区、村庄、学校,宣讲灭风者故事,弘扬大医精神,感党恩,颂党恩。同时依托自身专业知识优势,向社区居民讲述传染病防治常识,以专业能力,诠释医者的初心和使命。
在队员崔荣浩的家乡莒县,一名高一的学生听了宣讲后这样说:“之前,从没有人告诉过我发生在我家乡的这些故事,你的宣讲把我们带回到那个年代,‘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应该铭记这些老一代医生在这里作出的贡献,我们要感恩,我长大了也要做一名想黄爷爷他们那样的好医生。”
在十笏园社区的党群服务活动中心,宣讲团将专业名词转换为通俗易懂的话,充分运用肢体语言,让小朋友们明白在生活中要养成注意卫生、按时吃饭等诸多好习惯。宣讲团还为社区居民发放了精心制作的宣传册。
每个人都拥有青春,“青春”给了郑爷爷、黄爷爷、潘爷爷他们美好的回忆和遐想, “青春”给了年轻人无尽的活力和憧憬。无数前辈前仆后继,凭借着“救死扶伤”的信念,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就了一道道钢铁长城,为群众筑起了健康的“屏障”,以小我之力汇聚成大我之爱,谱写了一曲曲感人之歌。
青年人的血液里流淌着红色的基因,身体里潜藏着红色的情怀,无论未来走得有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继续传承、发扬前辈们不怕苦、不怕累、不畏难、不惧险的红色精神,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让红色精神世代传承,这是我们“逐风”调研队的感悟,是我们青年一代共同的情怀和担当。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011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