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宿松8月5日电(通讯员叶子 毛倩)方言是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具有传承千百年的丰厚文化底蕴。为记录下日渐遗失的方言童谣谚语,探寻记忆中的乡音与乡愁,保护和传承其丰富深厚的语言文化遗产,2023年8月3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徽声皖韵,传承乡音”安徽方言童谣谚语采录调研实践团队成员毛倩、叶子走进宿松县文化馆(即宿松县非遗文化保护中心),向宿松县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副主任朱加祥和文南词县级传承人朱慧慧进行采访学习,开展宿松方言采录调研工作。
(图为队员叶子正在采访宿松县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朱老师。通讯员毛倩供图)
团队成员叶子从宿松方言现状、文化馆活态传承的方式以及如何处理推广普通话和传承方言之间的关系等五个方面采访朱主任。从朱主任的回答中,团队成员了解了不少宿松方言童谣谚语的相关情况,受益匪浅。
就宿松方言发展现状以及目前趋势而言,朱主任表示,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宿松官方的地方语言比较丰富且复杂,是建立在各个乡镇方言特点的基础之上的。由于其地域优势(处于大别山的尾端,地理位置较高)以及解放前自然灾害大量人员的流入,宿松当地甚至形成了“一乡一方言,一村一特色”的显著特征。但由于人文交汇和人口老龄化等种种原因,掌握宿松方言的人急剧减少。不过县文化馆对于宿松方言正在进行活态传承,主要依托县内7个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1个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南词保护项目来推动。其中在去年已经统一文南词道白语言的使用规范——“小白全宿,大白渐进”。
(图为文南词县级传承人朱慧慧正在清唱《小孤山下唱小姑》。通讯员叶子供图)
“千古文化留遗韵,一代文明展新风。”为更深刻地体会和领略文南词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宿松县文化馆冯馆长邀请到宿松县非遗保护中心文南词县级传承人朱慧慧,由她清唱《小孤山下唱小姑》,带领团队成员进行亲身体验学习。
“小孤山清又清,江水涛涛浪千层。江边有个小姑女,一心爱着彭郎君……”朱慧慧老师的歌声如余音绕梁,以悠扬婉转的曲调,唱出了小姑和彭郎的美好故事,唱出了其优美旋律和深厚底蕴,唱出了对文南词的热爱和坚守。
团队成员了解到,作为宿松的本地之玉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南词传统戏剧曲调丰富,声腔完整,正可谓中华戏剧精粹。它的素材贴近底层民众,音乐底蕴十分丰厚,戏曲风格独特,表现形式灵活,有浓郁的宿松地方特色,更是具有极强的学术、艺术和社会价值,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其代表剧目有大戏《苏文表借衣》,小戏《陈姑追舟》等。
而当队员毛倩问到文南词传承的相关问题时,朱老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我热爱文南词传统戏剧,想把文南词传承下去,让其焕发时代魅力。”
(图为宿松县文化馆冯馆长和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朱主任与团队成员进行交谈。通讯员叶子供图)
为进一步了解宿松县的方言保护情况和采录收集宿松方言,宿松县文化馆向团队成员提供了宿松方言童谣的相关音频资料。随后,在与宿松县文化馆冯馆长和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朱主任的亲切交谈尾声中,本次专访活动圆满结束。
(图为团队成员与宿松县文化馆工作人员的合照。通讯员叶子供图)
乡愁变乡乐,乡音成耳音。宿松方言的活态传承使方言动起来,活起来,从县志里的页页文字变为飞入千家万户的欢声笑语。通过此次活动,团队成员向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访,详细了解了宿松方言的宣传发展情况,亲身感受到了文南词的独特魅力,切身地体会到了方言传承的重要意义。匠心非遗逐梦,赓续文化血脉。作为师大学子,更作为新时代青年人,团队成员将继续以青春之力,发青春之光,而为宿松非遗文化焕发生机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958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