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我,暑假来了,为什么不回家呢?我会告诉他,因为“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赴合阳县同家庄镇乡村振兴实践团的一员,我很高兴能够有这么一次深入乡村的机会。
参观产业基地,走入田间地头。在食用菌养殖专家欧阳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香菇产业基地。在菌菇大棚的外面,我发现每一个棚上都覆盖有一层黑色纱网,欧阳老师解释道,菌菇最怕的就是伏天的高温,这是采取的搭外棚的方式给棚内降温。欧阳老师领我们进入一个大棚,他耐心地给我们讲解了香菇的种植、储存、销售等一系列的情况。大棚的外面堆放着废弃的菌棒,欧阳老师说正考虑将这些菌棒制作成生物质燃料颗粒,既能减少资源的浪费,又能增加收入。基地的门口,有一个公告栏,上面张贴着贫困户的增收统计,李学民书记说,村里雇用贫困户采收香菇,这些公告是香菇基地为他们带来的实际增收数目。通过参观各种产业基地,我理解了“产业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处于基础位置”的意义,毕竟产业兴旺了,农民群众的“钱袋子”才能更充裕,乡村振兴的动力才更有后劲。
图为采访当地村民
采访村官乡民,了解乡村建设。我们采访了路上遇见的乡民,乡亲们大多数都带有淳朴敦厚的热情,有时问着问着大家会聊起天来。除了乡亲们,我们还采访了李学民书记。李书记讲述自己带领乡民修建产业大道,发展食用菌产业的艰辛,不禁潸然泪下,他的奋斗经历让我们动容,他的奉献精神令我们钦佩。李书记说到,现在西同鞮村缺本土人才,虽然可以聘请外地的技术员,但是这样不太稳定,外地技术员一般不能长期服务本村。从李书记的话中我认识到,在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我们的人才振兴还需加强,如何培养更多的本土人才,更好地建设家乡,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体味乡土风情,了解文化振兴。在采访期间,我们遇到了花馍、剪纸、灯笼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传承者的手中仿佛有魔法,把一个个白色的面团,变成了精美的彩色观赏花馍,极具艺术观赏性;把一张张普通的红纸,剪成了富含深意的窗花;把一块块常见的木条,拼接成精巧的灯笼。他们都从爱好开始,随着技艺不断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他们心中更多的是传承这项非遗的信念。传统文化是最值得挖掘的宝藏,精神文明抓起来才能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图为与剪纸非遗传承人合影
走进乡土中国的深处,我感受到了乡亲们的热情,感受到了乡风民俗的淳朴,感受到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乡土厚重,滋养炎黄子孙的心;青年力量,构筑乡村振兴的墙。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816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