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描绘的美好生活,龙凤呈祥,仙鹤长鸣,神鹿奔越,日月轮回,时代不息……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翻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民族其实就是一部宏篇巨幅的文化发展长卷。安徽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衔意织路 搭桥筑梦” 实践团队于2023年8月28日来到了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古楼,以及凤阳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增加对中传统文化的了解。
明中都鼓楼又称中都谯楼,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府城镇鼓楼广场,是中都城重要附属建筑。该楼始建于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当时朱元璋计划迁都故乡凤阳,修建了这鼓楼来给全城报时。鼓楼台门额上“万世根本”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在数百米之外也能历历在目。鼓楼内现在是朱元璋纪念馆,一楼介绍这位出生于凤阳的明朝开国皇帝的一生事迹,二楼介绍朱元璋在凤阳做过的事和明朝洪武时期修建明朝中都之事的始末。
汉字不仅仅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也是世界上独特的语言文字。它是我国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美的体现。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文化,可以表现出中国人的智慧。此次参观的博物馆书法展厅陈列着当代书法大家,以及一些民间的书法家的作品,他们的文字有的似龙飞凤舞,有点似颜筋柳骨,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无一不为之震撼。
凤阳花鼓,是从凤阳锣鼓中脱颖出来的,先有花鼓灯、花鼓小锣,后有花鼓戏。花鼓小锣流行于小溪河、燃灯等一带,一般认为起源于明代。洪武初年朱元璋从江浙移民充实中都凤阳,后罢建中都,这些移民因自然灾害贫困交加,一说每年秋收过后,他们身背花鼓,手拿小锣,结对外出演唱为生;一说他们返乡祭祖上坟,以花鼓小锣作为讨饭工具,后来习惯成俗。上世纪30年代后,为了增强舞台表演的美感,有时减去小锣,只用手持两根鼓条敲击。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小锣被淘汰,只剩下小花鼓,文艺工作者将一手举鼓,一手持双条击鼓的表演称为“双条鼓”。
凤阳是朱元璋的家乡,他称帝后修建的明皇陵、龙兴寺和明中都遗址犹在,这对王剑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作为先遣队员,比大家早个把月来到凤阳,先行探访过这些古迹遗址。大队人马到达后,他在节假日曾领着编辑室的几位同事前往观览凭吊。当时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片颓败残破的景象。龙兴寺、明皇陵,早已破败不堪;曾被朱元璋定为都城并已基本建成的明中都,此时只剩下一座雄伟壮观的鼓楼台基和几段残缺的皇城墙,几段城墙正遭到扒拆,以每块城砖一角五分的价格出售到外地。王剑英利用劳动之余的时机,寻访考察明中都遗址。他发现中都紫禁城大部分宫殿的遗址仍历历在目,其原先的布局仍清晰可辨。于是,便在县文化局工作人员协助下进行探查,并收集散落在地上的建筑构件进行研究。每逢返京探亲,又一头扎进图书馆,查找《明实录》及众多正史、野史,拜访故宫、中国社科院和一些高校的专家学者,问难解疑。经过三个寒暑的实地考察,并与文献资料相印证,终于撩开明中都历史的面纱,弄清楚它的历史沿革、设计规划、建筑雕刻艺术及建筑物的变迁状况,写出《明中都遗址考察报告》,又撰写《明中都城考》。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737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