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闯进了我的大学生活,为我的大学生活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十分有幸能够跟随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踏红色足迹,寻沂蒙记忆”实践队来到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常山庄沂蒙红嫂纪念馆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我们分别参观了红色沂蒙山展室、红嫂原型明德英展室、沂蒙母亲王换于展室、沂蒙红嫂群体展室、拥军支前体验馆等展室,真切感受沂蒙人民踊跃支前、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个个感人的革命事迹、一座座无名的先烈墓碑、一件件珍藏的革命旧物,仿佛把我们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条件之艰苦、战争之残酷,让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最后一口饭作军粮,最后一块布作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红嫂明德英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用乳汁救治伤员;李桂芳等妇女用身体当桥墩,用门板当桥面,为解放军战士架起一座“火线桥”;王换于战时办起托儿所,悉心照料革命后代……一个个无私大爱的事例无一不体现出军民鱼水情深。前方打胜仗,人民是保障。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一切为了前线,全力、全面、全程支前。前线需要什么,沂蒙人民就提供什么;部队打到哪里,沂蒙人民就支援到哪里,在人民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正是这种人民坚定地跟党走,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最终使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兵民是胜利之本。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沂蒙精神作为红色文化形式在革命年代形成,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得以传承和发扬,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做好红色传人,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继续发扬光大,为民族复兴持续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沂蒙精神不会因岁月流逝而褪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黯淡。如今战争已离我们远去,但沂蒙精神已经深深植入我的心里,同时以沂蒙精神为镜,反思当前我们存在着多大的差距,谋划下一步将作怎样的努力。历史和现实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无论是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都必须始终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行为选择的出发点和归宿。一个代表着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政党必然会受到人民的信赖、爱戴和拥护。战争的胜利、当前的幸福生活是无数个革命先烈冲锋陷阵和广大人民无私支前换来的,在当前相对和平时期,我们新时代青年当饮水思源,不忘初心,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新时期沂蒙人民艰苦奋斗、坚韧不拔、永不服输奔向美好生活的劲头。这种劲头恰恰是来源于对沂蒙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沂蒙精神催人奋进,通过此次社会实践,实践队员们备受震撼,决心要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做好新时代沂蒙精神的践行者,让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725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