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是为了既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加大保护环境宣传力度,推动垃圾分类全民化进展,共建文明社会,7月29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变废为宝”实践队前往临沂市郯城县归昌乡进行社会实践。
郎朗晴空,徐徐清风,我们一同走进村庄进行调研。村庄道路大多为水泥地面,道路两侧的房屋多为平房和二层楼房,道路有许多农作物晾晒后的残留物,垃圾桶多摆放在交叉路口以及村庄的出口处。
实践队员注意到村子里有一些电线杆上以及个别村民家墙上贴着疫情时候的注意事项、保护措施,上面有一条关于垃圾回收处理的通知:垃圾回收时注意消毒、套袋密封。实践队员也向当地许多村民了解了疫情时期垃圾处理的方式,当地村民都表示:扔垃圾时要求必须用酒精消毒,垃圾需要套袋而且必须密封,防止垃圾被风吹散,如今没有了疫情,垃圾不用消毒处理,也没有必须套袋密封处理的要求了,垃圾处理更随意一点,只要不随意丢弃集中扔到村子里的大垃圾桶里就可以。也有村民表示,村子的卫生条件以及人们的卫生意识在经历疫情之后有了一定的提升,之前很多人都随便丢在河边以及村子的荒地里,但如今随意丢弃垃圾的现象越来越少,由此也不难看出疫情让许多人的卫生意识以及环保意识有了提升。
图为村头摆放的垃圾桶。通讯员 陈亚轩 供图
走出村庄,实践队员一同前往村子外围的田地。田地广阔无垠,到处都是深青色,总体来说,风景优美,空气清新。田野中间有一条刚刚修好的较为宽阔的公路,实践队员发现公路上有很长一段距离都充满了农作物残积物和木屑,还有许多村民晾晒的农作物,田地里面其他道路多为土路,泥泞道路,一旦下雨车辆很难行驶,道路旁边存在许多随意丢弃的垃圾,其中大多为农药瓶、水瓶等等,实践队员们一同游览了村庄田野的小路,在游览过村子田野的大多数小路后实践队员发现在田间道路边垃圾随意丢弃现象较多,而且田间道路几乎没有垃圾桶摆放,这无疑是造成垃圾随意丢弃的原因之一,当然,这更与村民的环保意识有关。
与此同时,实践队员也注意到村庄的河水异常浑浊,村庄较长较大的河流河水几乎呈黑灰色,河水浑浊,靠近的话可以闻到烂泥的味道,在阳光的照耀下实践队员发现河水上面呈现出彩色的油状漂浮物,实践队员询问了附近的村民得知,河水上那些呈现出彩色的油状漂浮物大都是农药残留物,是村民打农药时留下的,实践队员询问了几位当时在路边准备打农药的村民,了解到一些关于河流的状况:几乎所有的村民在打完农药后都会在河流旁边清洗打药桶,这便导致河水污染并且上面呈现出彩色的油状漂浮物,在五六年前村庄河流的水还比较清澈,但慢慢的不断污染,至今并未采取、也没有什么有效措施能够进行有效治理。
农村环境存在的“脏、乱、差”问题与人们认为的农村环境宁静整洁的构想相矛盾。农村的环保卫生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实践队员认为,改善农村环境,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进农村的各种基础设施,这也是提升农村整体环境的基础,应该依据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改善,比如说农村的排水问题,应该完善村庄整体的排水设施,建全排水沟渠,避免出现村内的生活用水随意排放而导致环境污染;农村的垃圾较多且杂乱,应在村庄建设垃圾回收处理站,并且应该做到垃圾桶全面覆盖村庄,让垃圾能够集中处理而不是随意丢弃到湖边和荒地。
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长期、持久的治理,要避免出现短时间内垃圾清理、回收工作做得很好,但保持不了几天又恢复原样,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提升村民的环保意识,改变村民的生活习惯,让保护环境、垃圾回收深入人心。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人与自然更和谐。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图为实践队员合影。通讯员 邱筱涵 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715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