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学子返家乡:垃圾分类科普实践活动
实践地点: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千人桥镇
报告人:靳越越
学校:安徽工业大学
时间:2023年7月15日
导语:为更好地让家周边的人民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2023年7月15日,安徽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追求绿色时尚,传播绿色文明”社会实践队成员靳越越在安徽六安开展了垃圾分类科普活动,以实践行动践行为民理念,提升全民垃圾分类意识。
实践内容:
(1)加强家乡这边人群对垃圾分类的认识
(2)给村民普及基本垃圾类型,并建议他们提高垃圾分类意识
正文:了解了当代垃圾分类现状的不足,为了推动垃圾分类环保意识,在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加入了“垃圾分类、青春助力”暑假实践小队。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它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丰富广大青年的暑期生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科技优势为社会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做贡献。秉承“传承大学精神,构建和而不同新农村”的精神,积极配合队长分配的任务做好相应的后勤工作的同时,我们也有机会帮助村民清洁公共场所、修理花草、搬走绊脚碍眼的石头、清理垃圾堆等等,美化农村环境,为村民营造一个环境舒适优美的公共环境。和队友们一起为人民服务,构建和而不同的新农村的精神得到了村民委员会和村民的一致认同,受到了他们的称赞。自己的内心也是美滋滋的。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白身价值。今后的工作中,是在过去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活动范围,挖掘实践活动培养人才的潜力,坚持社会实践与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相结合,为国家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出谋划策。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为社会创造了新的财富。
(图为实践队员对垃圾箱所作分类做统计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靳越越摄)
随着生活垃圾量的迅速增长,垃圾分类工作日益引起广泛关注。有效的垃圾分类能够实现垃圾资源的再利用、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垃圾混置只是垃圾,垃圾袋分类就是资源,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可以化害为利,化废为宝。守住了环境底线,秀美凤光自然重视。杨柳轻垂连片,草色青翠接云。要像保护眼晴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呵护生命一样呵护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受护自然,人与自然共和谐。
社会文明的递进,总是生活习惯、社会意识、市政管理集体映射的结果。就垃圾分类回收而言,主管部门除了口头引导,更要制定清晰标准、完善服务管理。有时候,一张写清楚垃圾类别、回收方式的便民贴,胜过一个高档垃圾箱。日本、德国的垃圾分类受人称赞,离不开详细的垃圾分类标准、针对不同垃圾确定的收集日制度,源自清晰注明垃圾类别的包装,更得益于从幼儿园起就要学习垃圾分类的“开学第一课”。而在日本,类似居委会的“町内会”有一项重要的职责,就是对居民生活习惯进行监督。
垃圾分类不只是物理拆拣,更指向生产生活观念的变迁。通过分类让垃圾减量,就是为城市减负。当然,垃圾分类需要进行到何种程度,不能脱离社会发展阶段,也关系社会运行成本,分类责任如何界定,既要考虑历史因素,也要顾及管理难度。
我们如何将这些市场力量组织起来,实现社区垃圾分类的转型升级?前段时间,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一体化解决方案”专家论证会上,垃圾分类的广州“西村模式”受到肯定。前端是每家每户配备的两只分类垃圾桶,背后跟着街道垃圾分类促进中心、全面分类回收的专业企业以及垃圾管理数据库。政府不再完全包揽,分类力量下沉,专业企业有利可得,居民也能将厨余垃圾换花泥,政府、管理公司、居民三方在公益与利益中实现了较为良性的互动。今天的中国已是当之无愧的生产大国,但生产、消费、分解缺一不可。在今天的语境下,如何分解消化我们的生产、消费之物,或许比化解过剩产能更为棘手。都说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但难就难在将其顺利归位。实现“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推进生产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的街接”,非一方力量能及。只有激发社会力量,实现多方联动,才能摸索出适合我国国情、成本可控、成果可见的垃圾分类模式。
再细谈垃圾分类的意义有减少占地、减少污染、变废为宝。例如生活垃圾中有些物质不
易降解,使士地受到严重侵蚀。垃圾分类,去掉可以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减少垃圾数量达60%以上。我们进行彻底的垃圾分类后,能空出一大部分占地。关于污染方面,土壤中的废塑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抛弃的废塑料被动物误食,导致动物死亡的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回收利用还可以减少危害。
话说,垃圾分类真的可以说是一个持久战。而垃圾分类的“持久战”重在习惯的养成.而养成良好习惯的前提是有环保意识,知道如何进行垃圾分类以及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
“四分类”厢亭和垃圾桶分别表示四种颜色。蓝色桶代表可回收垃圾,包括纸类、塑料类、玻璃、金属类和纺织类等;绿色桶代表厨余垃圾,包括包括剩饭、骨头、菜根菜叶,果皮等食品类废物,经过生物技术就地处理,堆肥每吨可产生约0.3吨有机肥料;红色桶代表有害垃圾,比如废灯管、废药品、废杀虫剂等,这类垃圾需要进行特殊处理;灰色桶代表其他垃圾,包括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采取卫生填埋,可有效减少对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空气的污染。
(图为志愿者向群众做关于垃圾分类的问卷调查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靳越越摄)
生活垃圾从“倡导分类”过渡到“义务分类”。既然生活垃圾分类是一种义务,那么,它对市民而言就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且带有强制性。其实,生活垃圾分类早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初就在一些城市铺开,但那时对市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以倡导为主,导致参与率较低,尚末形成主动参与的生活习惯,普遍处于“观念上认同,行动上滞后”的阶段。日将市民生活垃圾分类由倡导性上升为义务性,那么,生活垃圾分类投放便是生活垃圾生产者应尽的基本责任和义务。实践团队本着“大力宣扬、提高意识”的目的进行知识普及与意愿调查。
生活在这个小县城里,我们有义务为所在地的清洁尽职尽责,生活中产生垃圾无可避免,但是我们可以用双手对这些垃圾进行分类处理,让垃圾能够物尽其用,这样既不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负担,也能让垃圾再利用,为环保助力。垃圾分类不是靠制度一夜之间就能实现的,可能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和坚持。针对环境保护问题来说,垃圾分类仅仅是踏出的一小步而已,但是只要每个人都能够将这一小步的积累实施下去,必定能够以滴水之身汇聚成江河湖海。垃圾科学分类,文明你我同行。本次社会实践,促使社区居民学习了对垃圾分类知识与并提高了分类意义,同时也使得绿色环保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团队成员们在此次活动中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与环保意识,更加坚定了以实际行动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共建文明美好城市的決心。习惯决定效果,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养成垃圾分类投放的生活习惯,助推垃圾分类成为城市新时尚。
通讯员:靳越越
参考文献:上海普陀融媒体中心2023.7.20引用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694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