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最宝贵的共同财富,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人类历史的文明与辉煌。
2023年6月21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探忆·裕农”团队来到湖北竹山县溢水镇,拜访了竹编艺人肖友华老先生家,与他一起领略竹编的魅力。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成员们来到肖老先生家。肖老先生换上一件整洁的衣服迎接成员们的到来,展现出他最好的精神风貌。
在和肖老先生简单的交谈中成员们了解到肖老先生自小身体不好,无法从事繁重的劳动工作,为了以后能有吃饭的手艺,17岁便学会了竹编,凡是农村的生活用品他都可以编出来。在肖老先生家里成员们还见到了他的孙子和孙女,他告诉成员们孩子们的父母在外打工,现在他在家中带孩子。在现场,肖老先生还亲自示范,带领成员们感受了一下竹编的乐趣。肖老先生有三个徒弟,但是如今生活用品的改变让越来越少的人知道竹编。对于这种状况,老先生表示很痛心。面对这项陪伴自己大半辈子的手艺,肖老先生告诉成员们:“我希望我的这位老朋友未来的发展能够越来越好。”
这不仅仅是肖老先生一个人的心声,而是所以非遗传承人的心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非遗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不是华丽空洞的“招牌”,而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是可见、可亲、可参与的现实生活。非遗的每一次精彩亮相、每一次引人瞩目,既是人们对技艺之美、匠心之美的再认识,对传统之美、生活之美的再感知,也是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近年来,为让濒临失传的传统手艺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竹山县委县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将竹篾编织技艺和当前扶贫车间、作坊、合作社、直播带货有机结合,打造非遗文化产业,拓宽销售渠道,让非遗项目给群众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2018年,竹山县竹篾编织技艺入选十堰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必先树立整体性的保护思路,不囿于单项单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综合考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之构成传承链条的文化、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因素的一个系统整体,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 以“人”为基础,植根于民众日常生产生活实践的特质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显著区别于历史文物、古迹遗址、文献记录等其他各类文化遗产。 不论时代如何变迁,都要始终秉持在生产生活和日常应用中传承发展的理念,因时而变、因地制宜,对那些仍具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时代内涵,激活其生命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675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