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号召,南京中医药大学薪火实践团橘井泉香队于2023年7月在浙江省杭州市浙江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开展“扬中华国粹,学浙派中医”主题活动。
2022年7月9日下午,成员抵达浙江省中医药大学博物馆,深入学习浙派中医的历史文化和特色发展,通过探访文物的形式,了解博物馆藏展品背后的大医精诚和岐黄仁术,感悟和探索在长江流域流传千年的医术精华,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医药事业方面作出属于我们的青春贡献。
·浙江中医药流派历史
浙江省,处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势气候宜人,人口众多文化发展迅速。浙江中医药资源丰富,中医学术流派众多。其主要有永嘉医派、丹溪学派、钱塘医派、绍派伤寒、针灸学派、本草学派等,统称浙派中医。
关于浙江的中医药文化发源,就要追溯到很久之前了。早在7000年前,河姆渡古人就已经开始使用药物;2000年前,“药祖”桐君在富春江畔,留下了《桐君采药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制药专书,开创浙江本草之研究;1000年前,陈无铎在温州创立了永嘉医派,是浙江最早的医学流派,从此以后,中华国粹岐黄仁术之火就在这片富庶的土地越烧越旺。
·浙派中医的特色名家
当走进浙江中医药博物馆,映入眼帘的就是浙派中医特色名家们的历史介绍:
1.丹溪学派——朱丹溪
丹溪学派是以养阴为宗旨,强调保存阴气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元代义乌朱丹溪为学派之倡导者。
朱丹溪,名震亨,因居丹溪,故称丹溪翁。他通儒精医,被誉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倡导“王道医学”,提出“相火论”、“阳有余而阴不足论”等,主张滋阴降火。朱丹溪指出:“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后人也称其为“养阴派”。丹溪学派弟子众多,其代表人物有赵道震、戴思恭、楼英、王履等;私淑代表弟子有王纶、汪机、薛己、孙一奎等。该学派著作丰富,撰写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等。丹溪学派学术影响了明清时期的中国医学,后世各个医学流派之源都与丹溪有关。
2.景岳全书——张介宾
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会稽(今浙江绍兴) 人,温补学派代表人物。早年推崇丹溪“阳有余阴不足”之说,多用寒凉,后转为温补,推崇温补学派前辈薛己。景岳学说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基础,在理论方面以《内》、《难》为宗,并撷取了唐、宋、金、元以及明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对刘河间、朱丹溪学说批评之余亦有所取舍,他还深研易理,接受了哲学及道家精气神学说的影响,熔为一炉,从而形成其一家之说。他撰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编辑成《景岳全书》,另有《质疑录》一书传世。
景岳全书分为传忠录、脉神章、伤寒典、杂证谟、妇人规、小儿则、痘疹诠、外科钤、本草正、新方八略、新方八阵、古方八阵、妇人规古方、小儿则古方、痘疹诠古方、外科钤古方等16种。他择取诸家精要,研精医理,剖析毫芒,操术明审。并系统阐论各科病证证治,阐发“阳非有余”“真阴不足”及“人体虚多实少”等理论。对于命门、阴阳学说等均有独到的见解。此书倡论阴阳原同一体和阴阳一分为二各论,主张补真阴之阳,认为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创立左归、右归等法。与此同时书中治法以温补为宗旨,创制新方八阵详述其自创186首新方,制方通灵活变,有规可循。所以此书立论和治法颇多发挥,为后世所推崇。
3.针灸大成——杨洲济
杨洲济,名济时,字继洲,三衢(今浙江衢州)人。他因科举受挫,弃而潜心攻研医术,尤擅针灸。治病常一针、二灸、三服药,有奇效。在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期间,历任楚王府良医、太医院御医,行医46年。他编有《针灸大成》10卷,阐述和引用古典医籍,对经穴的考证较详,该书是集中明代前针灸学主要精华之作并传到国外,被译成法、德美、日等国文字。他被誉为“针灸三圣”之一。
·浙派中医药材之源
浙江省是全国重点中药材产区之一,中药材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共有药用资源2385种,资源总量和道地药材总数均列全国第3位,素有“东南药用植物宝库”之称。目前,浙江省基本形成了以“浙八味”为主的传统道地药材和以铁皮石斛、西红花、灵芝等新“浙八味”为主的特色药材两大优势产业区2017年,浙江中药材种植面积68万亩,其中老“浙八味”21.25万亩,农业产值20亿元;而新“浙八味”种植面积22.10万亩,农业产值77.11亿元。浙江铁皮石斛产品占全国70%份额,灵芝及相关产品占全国40%份额。
·浙八味和新浙八味的演变
中药“浙八味”属浙江地区道地药材,即在浙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等诸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高、炮制考究、疗效突出且带有地域性特点的中药材。而所谓的“道地”既有相对性,又有绝对性,二者是辨证统一的,是经过历史演变并在某一特定历史阶段下的经验积累,具有最佳和稳定药效的药材生产基地。中药“浙八味”历史悠久,根据历史史籍的记载,“浙八味”作为浙江省道地药材种植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中药“浙八味”多以苦、辛,寒或温为性味的主要特征,归经涉及内容较广。而功效结构似可归结为两类,一类是“清、散”(如浙贝母、杭白菊、玄参、元胡、温郁金),另一类是“调、补”(如白芍、白术、山茱萸)。其中“清”包括泄热、逐淤,“散”包括开郁、散结、活血,而“调、补”则以调理气血阴阳。
团队感悟:团队队员在浙江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参观后感悟颇深,浙江中医药资源丰富,中医学术流派众多。例如:丹溪学派,三溪药帮等等,除此之外,浙产中药种类众多,浙八味中药更是名扬海外。团队成员还在工作人员讲解下仔细学习了浙产名药—铁皮石斛的制作工艺,收获满满。浙派中医突出的在于巧妙地运用了生活中的一些医药材,又融合了长江中下游靠海的又是位置,发展了特色的区域性中华医药特色发展,同时创造出更加适合气候和地理环境而影响百姓生活的因素,产生了浙八味等一众特色方剂,更不断地更新和创新出符合时代和现代人的中医特色。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深刻凝结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智慧,作为青年中药学子需要学好中医药知识坚定中医文化自信传播好中医药文化。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671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