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经历过疫情时代的人,相信大家对于“囤药”这个词语并不陌生,如今疫情过去,大家有了有备无患的意识,仍然会购买大量的药品存放在家中。但在过去战争的年代,我国医药资源十分匮乏,盘尼西林(早期的青蒿素)严重短缺,许多浴血奋战、身患重伤的战士因为得不到及时的药物供给而牺牲。2023年7月6日,烟台大学药学院“朝药夕拾”实践队对此展开了实践调研。
实践队采取线上电话咨询的方式对抗战老兵进行采访。“护士会给我们几个伤员用一瓶药,物资匮乏严重,常常手术时没有麻醉,全程几度昏迷“”要辗转各地,大批战士会因为水土不服或者水质不好而导致腹泻,大部分战士都是忍着疼痛作战的。”从抗战老兵的话语中实践队员被战士们顽强拼搏的精神与爱国情怀深深触动。紧接着,实践队前往了西轸村和东轸村,采访村中老人来了解六七十年代的用药情况。通过采访,实践队了解到过去的医疗条件有限,一般都是叫来本村里的”赤脚医生“看病,不分昼夜。但一般用的药物只有止痛消炎针剂、碘酒、阿司匹林等,对于大病治疗,他们是束手无策的。
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如今和平时期,当时的用药紧张与现在的囤药热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囤药的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但未被及时使用,超过了保质期,就会照成药物的药效流失,甚至形成危害。如果没有处理得当,还会造成环境污染。所以”朝药夕拾“实践队将积极向群众引导健康用药知识,增强群众对疫情后时代的信心,避免舆论推波助澜形成囤药风潮。
(图为实践队在西轸村采访当地老人。申晓雨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597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